精义

这一章用了大量的比喻,看起来似乎理解,要真明白却也不是那么容易,但并不妨碍本章里的话成为警句成语,如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等。老子此章,谈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意思,追本溯源:凡夫畏果,智者求因。第一段话的核心是这四个字:没身不殆,有始、得其母、知其子、得知其子、复守其母,反过来倒过去说母子关系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这四个字。老子将得其母、守其母,作为实现没身不殆的途径。这就形成了一种因果决定性关系。

母是本源,子是结果,也可以说,母是本体论里的造作因,子是本体论里的做成果,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这句话被视为中国哲学里宇宙本根论的篙矢:万物之所从出,即是宇宙之所始,乃是本根(《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

张岱年接着解析佛学本体论与道家(或中国)本体论的差别:在先秦哲学,无以外界为虚幻者。佛教输入后,始渐有以现象为虚妄之思想,然大多数思想家都是反对佛家以外界为虚幻之思想的。中国哲学家大都主张:本根是真实的,由本根发生的事情亦是真实的,不过有根本不根本之别而已。

释迦牟尼的悟道是三个字:毕竟空!由毕竟空而生佛法万千大义: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破世人、我、天人诸相之执;又云“无智亦无得”,破世人执着果报之谜,而曰因既为空、果必为空、智亦为空。

要之,佛学总在警醒世人的贪念、执着、迷失,犹如空谷之音绝尘之响,确实具有当头棒喝、回头是岸的作用。在佛学进入中国之前,中国人的观念体系里是没有“毕竟空”之意识的,谈道论玄、说有道无才是中国思想的本来面目,现代人解读汉以前之中国哲人思想应谨慎地将佛家之“空观念”完全排除,才可以还中国原生思想的本来面貌。

老子认为要知其子,当知其来源(母),能够解析现象(得知其子),又能够把握造成现象的来源(复守其母),非常类似佛家所谓的凡夫畏果,智者求因之说,很多现实问题的解决,并不在于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而是找到产生问题的根源,解决根源,才是真正解决问题,没身不殆。

人类思想的伟大,其实就在于对本源的认知。比如战争,比如不平等,比如自由,比如幸福,从个人修养到平天下,无不体现从根本上解决的思想旨趣。

第二层意思,是一种高深的处世智慧: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这一段,老子将两种生命状态、处世方式的结果做了直截了当的判断,指出无条件地接受外界信息(开其兑),尽心尽力去做事(济其事),结果是一辈子都陷入麻烦、烦恼乃至险难之中。要想一辈子都轻松,不为外物奴役,必须将与外界的接触渠道封闭(塞其兑),关上内外进出的大门。《庄子·养生主》里发挥老子的思想:

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尽。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nie音捏)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人谓之不死,奚益?

在信息爆炸、碎片化的当下,更令人佩服2500年前的老子智慧。内心与外界的关系,老子是从方向上做出洞察与判断,庄子开始引申演绎其具体形相,到了魏晋名士,从几个主要的感官知觉,如视觉、听觉、触觉、味觉上,阐述外界刺激与内心感受的关系,直到佛学的“五蕴六入十二因缘”,将“感知”认识论与方法论发挥到了极致。

五蕴,指色、受、想、行、识,这五事蕴结不分,合称五蕴。五蕴也就是所谓的统觉统知,强调的是知觉的统合性。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对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就生出了六入,眼入色,耳入声,鼻入香,舌入味,身入触,意入法,而生六识。

入即吸收,趣(取)入的意思,六入是佛学十二因缘说之一环:缘痴有行,缘行有识,缘识有名色,缘名色有六入,缘六入有触,缘触有受,缘受有爱,缘爱有取,缘取有有,缘有有生,缘生有老、死、忧、悲、苦恼大患所集,是为此大苦因缘。即此十二支中,各前者为后者生起之因,前者若灭,后者亦灭,故经中以“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之语,说明其相依相待之关系。即一切事物皆具有相依性,皆由因、缘所成立。

《佛说长寿灭罪护诸童子陀罗尼经》中,普光正见如来对颠倒女人宣说了十二因缘:

汝当谛听,我当依过去诸佛说十二因缘法: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

无明灭即行灭,行灭即识灭,识灭即名色灭,名色灭即六入灭,六入灭即触灭,触灭即受灭,受灭即爱灭,爱灭即取灭,取灭即有灭,有灭即生灭,生灭即老死忧悲苦恼灭。

颠倒当知,一切众生,不能见于十二因缘,是故轮转生死苦趣。若有人见十二因缘者,即是见法,见法者即是见佛,见佛者即是佛性。何以故,一切诸佛以此为性,汝今得闻我说此十二因缘,汝今以得佛性清净,堪为法器。

十二因缘将无明(烦恼之根)与老死(大苦终点),建立起因果(生灭)关系,从而给离苦得乐、断灭涅槃、证悟佛性奠定了修行路径与阶梯。佛学如此透彻地解析人生苦恼的根源与过程,在世界思想史上都空前绝后。不带成见地接触佛学,没有人可以不为之深深触动。

中国思想者更加不难从老庄智慧里,找到直通佛学的后门:塞其兑,闭其门,关闭六入之门,即可终身不被劳碌——佛家的彼岸涅槃,在中国思想里,是一定会落脚到此岸解脱的。这是老庄哲学对佛学必然会有的改造。

佛学理论演绎庞大、解析精详,这是中国思想望尘莫及的。但再精妙的分析,最后还是得落实到实操、实践,到了实践论的阶段,中国式智慧的基因,就开始改造印度佛学的解脱路径:苦修、出家、禁欲、舍财等等印度佛教徒视为当然的做法,到中国佛教都开始被改造。

《维摩诘所说经》对了中国士大夫佛学的胃口,在家(在朝廷、在任何地方)也可以成佛;《坛经》成了中国佛学思想的主流,顿悟即是成佛,与苦修、出家没有必然关系。本质上,都是老庄基因,或者说老子思想基因对印度佛学的改造。

第三层意思是提出“袭常”这个新词。袭常,是习以为常成语的出处,王弼本的“习常”流传了近2000年,袭与习,此处意思可通,皆因袭的意思。另,习字本意是实践,而不是复习、学习,或者理解为三义皆有,也是可以的。

《论语》第一节“学而时习之”,不是指学习后要经常复习,而是指学习了就要经常实践,学以致行,不能学而不用,这是儒家最早的知行合一论。那么,究竟什么是袭常?

首先注意的是,老子这段话的重点是“毋遗身殃”,不要给自己带来身体或生命的伤害。这是老子思想的一个特点,做什么,不做什么,都是出于对生命有好处还是没好处——不要简单地以“实用理性”将这种思想与所谓的“超越理性”对立起来,老子的有好处,不仅是实用,也是超越。贵生绝不等于贪生怕死。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这两句意思明白,是见微知著、防微杜渐、柔弱胜刚强的一贯主张。用其光,复归其明,这一句实际是阐述了体与用的关系,光是用,明是体。

这样来认识为什么说毋遗身殃就是袭常,就很好理解了:所谓袭常,就是顺事物已然之理而为之,不要违逆常情常理而倒行逆施。与我们说尊重事物的客观规律,是一个意思。

   

介绍一下少年天才王弼,字辅嗣,226年—249年。王弼是正始之音的核心人物,卒于魏正始十年(249年)。死时年仅24岁,但他对《老子》的注释成为1973年帛书本出土前的主流正本(亦称通行本)。

1973年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老子甲乙本(简称帛书本),1993年郭店(荆门市)楚墓出土的竹简本老子甲乙丙本(简称郭店本),订正了王弼本里对老子原文的诸多改动,以及过去自相矛盾、争论不休的一些关键内容,如著名的第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郭店本是“绝智弃辩,民利百倍;绝巧弃利,盗贼无有;绝伪弃虑,民复季子”,两者意思完全不同。

目前,以帛书本、郭店本恢复老子原貌及原意,是老子研究的共识。本书亦希望综合1973年后老子文本校正的成果,给后世留下一个最接近原始文本、最具备世界思想视野,同时又是最通俗易懂的老子版本及注解。

尽管有文本上的问题,老子八十一篇是由王弼本开始,且王弼注释有诸多精妙处,否则也不会折服当时比他年长、官大、名气大的一干正始名士。

王弼先祖王凯是三国时荆州刘表的女婿,著名诗人王粲的兄弟,王粲得到蔡邕的万卷藏书,王凯儿子王业过继给王粲做儿子,王弼是王业的儿子。可以说是贵胄子弟、书香世家,因此二十岁时,王弼就名声在外。

《世说新语·文学》裴徽见王弼,把当时玄学争论的尖端问题向王弼提出来:夫无者,诚万物之所资。圣人莫肯致言,而老子申之无已,何邪?王弼说:圣人体无,无又不可以为训,故言必及有,老、庄未免于有,恒训其所不足。

玄学的首领、任吏部尚书的何晏,本来早已提出“以无为本”的贵无论思想,还注释了《老子》一书,听到王弼的观点,迫不及待地亲自去讨论。两人对谈的结果,何晏把自己的老子注释付之一炬,仅留下一篇《道德论》,由衷地称赞王弼:仲尼称后生可畏,若斯人者,可与言天人之际乎!王弼由此而名声大噪,成为清谈新秀。

何晏是正始之音的领军人物,东汉大将军何进之子,字平叔,七岁即有神童之名,著名的“傅粉何郎”就是指何晏。曹操非常喜欢他,将女儿金乡公主嫁给何晏,何晏因这个身份,后来在高平陵之变中被司马懿灭门。

何晏所著《论语集解》,经南朝梁皇侃广集众说,在其基础上撰成《论语义疏》。至北宋时,邢昺等又将《论语义疏》改作为《论语注疏》(又作《论语正义》《论语注疏解经》),被收入《十三经注疏》中,成为论语注疏的主流版本。

何晏以皇亲之身,清谈领袖,官大、年长、望重、学问深厚,能在与王弼交谈后,推崇王弼对老子的注解,这是一段文人赤心相照的千古佳话,足令后世文人相轻、落井下石者汗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