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行官》:有人说“好产品自己会说话”,认为好的产品是不需要做太多营销工作的。这对设计师或研发人员似乎构成了很大的压力。您认同这种观点吗?营销与产品设计应该是怎样的关系?
林敏:好产品确实“会说话”,它能够给用户带来吸引力,但这是远远不够的。在互联网时代,市场竞争激烈,形成了“酒香也怕巷子深”的现象。所以,这就需要营销战略来把产品的“话”传播得更远、更响亮、更有穿透力。这就意味着在设计环节中,需要同步考虑营销方案的设计。这两条线是并行的。产品开发的完成时,营销方案与部署也要基本完成。这样在产品发布时,必然会产生很大的助推作用。
《执行官》:互联网将“产品思维”带给了市场,那么,一个好的产品所赋予的内涵应该是什么?是满足用户需求、高性价比,还是其他?
林敏:一个好的产品所赋予的内涵,应该是这个品牌想要传达出的信息,这是每个产品都要做到的事情,其他都是次要的。
《执行官》:有许多企业或设计师热衷于拿奖,比如红点奖之类的,但事实上这些获奖产品似乎卖得不一定好,你怎么看待这一现象?
林敏:这是“叫好”与“叫座”之间的选择。如果二者得兼,自然是最好的情况。但更多时候,很难兼得。评奖、拿奖是属于“叫好”层面的事情,这就意味着要在“叫座”层面做出牺牲。公司的策略要决定产品走不走拿奖这条路。通常情况下,拿奖是为品牌服务的,用来塑造品牌内涵,这需要企业对品牌内涵有着非常清晰的认识。用于投奖的产品,它一定要最大化地体现着品牌需要传递的信息,因为这是其最重要的价值。从这方面来看,拿奖的做法并没有什么不正确,但是不能只是为了拿奖而拿奖,否则在品牌的长期积累上难以产生效果。
《执行官》: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把用户研究作为设计的起点,然而大部分企业的用户研究流于形式,他们的误区可能出现在哪里?用户研究的价值何在?
林敏:用户研究是产品设计的基础性存在,但很多企业未能真正理解它的价值,使用户研究流于形式。产品设计是一个平衡的艺术,要通过用户研究,更深刻理解用户,然后才能更好地把握这个平衡。目前,很多企业的用户研究仅仅局限于数据的采集,缺乏对用户的洞察。有时虽然有所洞察,但依然未能再推进一步为产品决策指明方向。也就是说,用户研究的核心价值是为产品的战略服务,应当站在战略高度来思考对产品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