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剪原则,即如何让项目管理流程更具备适应性。简单来说,就是如何让标准的项目管理流程更加适合我们的项目。例如,市场上的一些ToB产品,最初大多是采用瀑布等预测型研发模式先开发原型,在原型之后的中后期已经有了试用或推广的企业客户后,再根据不同行业领域的客户的实际需求通过迭代等适应型研发模式来快速实现。这种前后研发模式的变化,目的就是通过裁剪及裁剪的持续调整来确保项目目标更好地达成。
裁剪的定义是根据项目所在的环境、背景、目标及干系人的期望,结合治理要求,为项目设计“刚好适合”的项目开发方法。基于价值最大化、管理成本和交付速率的平衡、管控制约因素与项目绩效的协调一致,使项目过程更有利于实现预期的交付成果。例如,管理层给项目团队更大的自治权限和管理空间,确保像“菜多多”这样作为公司创新型的项目,能更具有管理和风险的灵活应变性。
裁剪的目标是对项目使用的管理方法、治理要求和过程规范等方面,作出深入、周全的考虑,并进行适合当前环境和特定目标的调整。通过裁剪带来的更大灵活性来应对不确定,并能在项目生命周期内持续产生积极的效果。对于裁剪的意义、考虑的主要因素、裁剪的角度、过程及主要内容等,如表1-3所示。
表1-3 裁剪
各项 | 描述内容 |
裁剪的意义 | 1. 每个项目都是独一无二的,具有唯一的特征 2. 项目的成功取决于项目所依赖的环境,以及有助于价值最大化交付成果的适当方法 3. 对于采用的方法进行裁剪是迭代的,并持续贯穿在整个项目进行的过程中 |
裁剪考虑的主要因素 | 1. 商业环境 2. 团队规模 3. 不确定性程度 4. 项目复杂性 |
裁剪的角度 | 1. 组织级 2. 项目级 3. 团队级 4. 个人级 |
裁剪的过程 | 1. 裁剪准备 2. 选择开发方法 3. 对组织的裁剪 4. 对项目的裁剪 5. 对绩效的裁剪 6. 诊断 7. 总结及持续关注 |
裁剪的主要内容 | 1. 项目团队的管理权限范围 2. 干系人的期望 3. 项目生命周期 4. 开发方式/方法 5. 交付周期和频率 6. 项目过程 7. 项目引用的模型、方法 8. 交付物模板 9. 治理和质量 10. 度量及指标 11. 环境氛围和团队文化等 |
之前我们一直强调项目团队一定要有意识对项目方法进行裁剪,以适应项目及所处环境的独特性,这样有助于提高项目的绩效水准,提高项目成功的概率。裁剪为组织产生的直接或间接收益,如:
(1)项目团队参与裁剪,可以促进做到更好的承诺。
(2)合适的裁剪,可以减少沟通、实施方法和资源方面的浪费。
(3)考虑了客户和相关干系人的影响因素,更切实地以客户为本。
(4)项目过程的裁剪,可以促进项目团队对过程权重的意识,提高项目资源的有效利用。
同时,裁剪可以给项目带来积极的影响,促进交付更好的成果,如:
(1)针对创造性的裁剪,可以提高创新、效率和生产力。
(2)裁剪也可以从组织过往吸取经验教训,可以分享一些特定交付方法的优缺点,并促进之后的工作改进。
(3)可以有机会采用新的实践、方法和工件,通过在项目中的应用效果,提升组织方法论的改进。
(4)通过裁剪及项目实践的验证,能更好地识别改进的成果、过程和方法。
(5)对于跨职能项目团队,可以更有效地整合项目交付的方法和实践结果。
(6)从长远来看,提高了组织的适应性。
在此需要提醒大家的是,根据裁剪内容的不同记得要及时、充分地与相关干系人进行裁剪决策的沟通。保持裁剪信息的及时共享,确保每个项目团队成员都应了解裁剪过程及裁剪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