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产品管理的过程中,最核心、最本质的内容是对产品结构的管理。一些经销商往往规划的时候产品结构都是清晰的,没有问题,但是在经营过程中做着做着就走样了。产品和产品之间发生冲突了,产品和渠道的匹配也偏差了,市场中呈现出来的产品结构非常混乱,和当初的规划相差很大。规划得再好,也不等于能够执行好,经销商应该通过实施产品管理来对产品结构进行动态地维护,发现问题就要及时纠正,问题变大了就很难调整了。
1.建立动态的产品评估体系
- 评估标准:对产品的评估要建立起几个固定的评价指标,通过对这些指标进行同比(即与上一年度同期进行比较)和环比(即与上一个月进行比较)分析,以此来作为判断产品运营是否良性的“温度计”,主要包括销量及占比、销售额及占比、费用额及占比、铺货率、价格体系等,既有财务性的指标,也有过程性的指标,这样就能够对产品形成一个综合的判断。
- 量化评估:产品管理人员需要定期了解产品运营的各项指标,一定要定量化,便于评估。对于财务性指标,可以由财务部门定期向产品经理提供不同产品在不同年度、不同月份、不同区域、不同品项及不同渠道的销售报表数据,通过对销售数据的分析,得出产品销售态势的异常程度及发展趋势;对于过程性指标,主要通过市场走访及终端观察进行,可以得到客观的产品市场表现,而且也能够量化出来。
- 数据对比:拿到确切的数据之后,产品管理人员就需要对各种数据进行分析,以了解产品当前的运营状况发生了什么变化,是变好了还是变差了。这里笔者要强调一下,经销商的产品管理人员需要学会使用交叉分析的方法,简单地讲就是要将每一种因素都和其他相关的因素进行分析,比如同一个品项在不同时间、不同渠道、不同区域的销量、销售额、铺货率及同比增长和环比增长,这样就可以详细分析出不同品项在各个因素上的具体数据,更容易发现隐藏在深处的问题。
- 发展趋势:通过详细的数据对比分析,经销商就能够看到核心品类、品种及品项的发展趋势,除了财务指标的表现外,还能看到其在市场上的表现,铺货率和价格体系能否维持。由此,经销商对产品的发展态势就能够做到心中有数。
2.对产品结构进行跟进维护
- 检测产品:经销商要定期按照上述指标对核心产品的经营表现进行检测,通常来说以季度为一个周期较好,不长也不短,可以及时了解产品动态。
- 分析产品:通过财务指标和过程指标的对比分析,重点关注差异较大的指标,并对其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判断。当分析结果出来之后,经销商就能够知道产品结构到底发生了哪些变化,和原有的规划之间出现了多大差异。
- 找出问题:针对可能存在问题的产品指标,提炼出相关的评估因素进行分析,看是否存在什么问题,比如销量增加但是销售额减少了,或者销量增加但是铺货率有所下降,或者商超渠道销量增加但是流通渠道销量减少了,然后对这些问题要挖掘出根源,搞清楚到底是什么使得原来的产品结构规划无法有效落地。
- 提出建议:根据问题分析的结论,对每一个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思路或者建议。总之,前面把问题分析得越细越透,改进的对策就越容易制定出来。
- 实施调整:经销商根据产品管理人员提供的产品分析报告,及时对相关问题予以解决,并由产品管理人员负责过程统筹和督导。一方面经销商要在经营过程中尽量使产品结构按照规划来有效实施;另一方面要根据市场实际情况来进行动态调整,对原有的产品结构进行优化和完善,这样才能打造整体的产品竞争力。就像踢足球一样,无论争抢多么激烈,优秀的球队总是会保持他们在前中后场的阵型,绝不会乱,而那些经常输球的队伍阵型往往难以保持,被对手一冲就乱,不输才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