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著名的互联网技术杂志《红鲱鱼》(Red Herring)在美国加州克莱蒙特采访了德鲁克,里面谈到关于上市公司用认股权证(即期权)来激励员工的问题,德鲁克鲜明地表示,这种激励机制非常不可靠,它并不能防止员工离职,关键是因为这样一来,短期经济利益就成为员工的主要工作动力,这是非常不正确的事情。
这和多数企业管理者的观念不同。对今天的创业企业,尤其是科技企业来说,股权激励已经成为常态。企业领导者对于“财散人聚、财聚人散”这样的说法也耳熟能详,很多创业者在创业初期,都会在公司的股权中预留一部分股权池,用于激励企业成员。目的是让员工把公司的事业当作自己的事业,激发员工的主动性和活力——而且似乎效果也不错。
笔者曾在多家创业企业观察股权激励的效果,总体而言,效果比较好的是期权激励和虚拟股激励91。核心员工的流失率的确在下降,老板和员工对话时常说:“咱们现在是一体的,公司估值要是上去了,你那部分到时候值一两百万。”员工对此也很满意,对工作也更加上心了。看起来是双赢的局面。
可问题仍然存在,员工和企业的关系依然不清晰。
尽管都实施了期权计划,但创业企业中员工流失率不尽相同。有的企业很好,离职率低,员工积极性和满意度都很高。有的企业尽管在上升期,用户数量急剧上升(产品是手机APP),也实施了期权计划,但员工和企业的关系相当紧张,企业中充斥着不安的空气,大家关心的除了工资就是未来的期权承诺是否能够兑现。这与德鲁克在《新社会》中讲的故事非常相似:
我最近跟一家高科技公司讨论,过去50年来,我看着这家公司从非常小的企业变成了一家大公司——年营业额达100亿美元的大公司。……虽然他们的公司不在硅谷,可是员工流失率已经高得吓人。在我们这次会面之前,他们已照我的建议,寻找已经离职的高级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询问他们离开的理由,得到的答案是:“每次无论我找你们当中的哪一位,你们所谈论的话题只有一个,就是股价。……我在中国跟3位我们公司的大客户在一起待了差不多6个星期的时间,回国后,我去找国际技术服务部门的主管,我在那儿坐了1小时,想跟他讨论我在中国看到的重大商机,但他只对我们的股票前一天跌了8个点感兴趣。”
德鲁克绝非不同意用股权的方式来激励员工,他只是担心,如此一来就会将管理者和知识工作者的眼光聚焦在短期利益之上,而致力于短期行为,争取去兑现自己的股票期权。在这样的心态下,企业究竟未来是死是活和员工没有关系。有了期权之后,企业和个人的关系反而变成了纯粹的买卖关系。因此,许多拿期权来激励核心骨干的企业,期权在过了高收益区之后,员工会选择离职或怠工(即使企业实施滚动期权,同样也有高低不同的收益区)。
给企业核心骨干实股,一样面临很多问题。如果企业每年分红,小股东有盼头还会努力工作,如果企业多年不分红,小股东也一样没有动力。小股东如果选择离开或者干脆就不参与经营,会带来更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