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对手在干吗?他们会是谁?会以什么样的方式来与你竞争?会在什么时间,用什么方式来攻击正在一路高歌猛进的你?如果他们出现,你会以何种方式来应对?你的扩张战略中,有没有致命的缺陷?
商业环境的复杂化和不确定性,让竞争行为变得更加扑朔迷离。很可能你还没有获得规模化的好处,却引来了竞争对手的关注。所以,我一直强调,获得最初几轮融资的企业要刻意保持低调。悄悄地发展自己的竞争力,而不是将自己的融资信息披露给媒体。但很少人能这么做,大家都认为获得融资的消息,是公司营销推广或者提升名气的一次PR(注7-1)良机。
融资意味着公司受到了资本市场的认可。特别是获得著名机构的投资,更能证明公司具有强大的发展潜力。毕竟,股权投资市场中的著名机构,审阅过的项目众多。他们能拿出真金白银来投资你的公司,足以说明问题。但我总是认为,靠融资信息来做PR的企业,往往没有什么远大志向。真正有志向的创业公司,会用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受到更多人的认可,来表达雄心壮志。
当然,这种雄心壮志的方式,更能让公司避免扩张期引起强大竞争者的注意。
这还不是最糟糕的情况。最糟糕的是对手的恶意竞争。包括对你的产品低劣的模仿和廉价出售;还包括故意诋毁你的创业初心和项目;当然,还有恶意的资本运作。比如向你的竞争对手注入大量的资金,鼓动他们挖走你整个核心团队。甚至,有些人会通过各种方法,比如假意向你注资,索要详细的商业计划书,然后转手丢给自己投资组合当中的公司。
恶意竞争充斥着整个市场,往往会让处于扩张期的创业者防不胜防。
公司要怎么做才能从超强竞争和恶意竞争的泥潭中拔腿而出呢?老实说,由于每家公司的情况都不同,我认为几乎没有人能给出一个固定的解决方案。创业者只有自己警惕竞争的发生,并能及时地作出正确的决策,才能真正地在竞争中获胜。
但这并不是说,对于竞争,我们就无能为力,听天由命了。
通过多年的实践以及对竞争理论的充分研究,我觉得为了抵御竞争而做出决策,还是有较为清晰的思考框架的。下面,我把这个框架介绍给你,希望它可以在你深陷竞争泥淖的时候,帮你找到可以摆脱纠缠的方法。但千万不要忘记,你需要根据自己遇到的实际情况来决定采取哪种策略,而不是生搬硬套某种的理论或者不假思索地接受一些看上去还不错的建议。如果这个建议来自于一位从来没经历过残酷竞争的人,你就更要对此保持怀疑。
言归正传,下面我们看看面对残酷的竞争,你该如何思考?
1,系统思考,构建竞争壁垒。
德内拉•梅多斯作为系统动力学创始人杰伊•福瑞斯特的学生,和自己的老师一起创立了著名的“世界模型III”,更是被誉为系统思考的泰斗。她还是“学习型组织之父”的彼得•圣吉的老师。德内拉•梅多斯掀起了以“系统思考”进行决策的风潮,受到这股风潮影响的,还有欧洲战略管理领域中最权威的学者弗雷德蒙德·马利克。马利克被彼得•德鲁克誉为“欧洲最有影响力的管理大师”。
上述诸多学者因为对“系统思考”的研究而著称于世,背后必然传递这样一条信息:系统思考在人们的日常决策中,扮演者极其重要的角色,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这当然也包括事关竞争的决策。梅多斯说“系统思考将有助于我们发现问题的根本原因,看到更多的可能性,从而让我们更好地管理、适应复杂性的挑战,把握新机会。”(注7-2)
显然,处于扩张期的企业管理者,需要建立尽可能周密的系统思考,才能在扩张战略实施的过程中“看到更多的可能性“。
要掌握系统思考的基本方法并不难。在梅多斯的书中,你可以很容易发现,系统思考的基本框架来源于生活,进而逐步上升至系统动力学的复杂程度。你可以不必是系统动力学的专家,也可以应用这种让你受益无穷的思考方法。
只要你把“扩张期公司构建竞争壁垒的工作”当成是一个系统来分析和思考,就会发现:四大竞争壁垒,网络效应、品牌效应、规模效应和嵌入效应,每个效应都是一套完整的系统;四类效应一起,又构成了一个更复杂的系统。这个系统,可以确保你的公司能够建立起足够的竞争壁垒。
这意味着,我们要学会构建网络效应,同时也要塑造公司的品牌效应。在对扩张战略做出选择时,要考虑公司会在多久时间里,建立起多大的规模效应;产品和服务有没有办法实现嵌入效应。
甚至,在构建四大效应当中的一种时,你也可以采取不同类型的效应来组合出足够高的竞争壁垒。比如,前文中提到,微信在构建网络效应时,至少有即时通信功能所带来的个人效用效应和个人层的网络效应。当你向朋友发私信或者在朋友圈进行广播时,其实是两种不同的网络效应。当然,如果你仔细分析微信的所有功能,就能发现更多的网络效应。而作为一个即时通信软件,微信本身就具有品牌效应(基于腾讯公司的社交基因所产生的社交品牌效应)和规模效应。它还允许内嵌各种小程序和支付等功能。
上述要素构成了一个系统,让微信产生极强的竞争壁垒。
系统思考当中有一个最基本的“增强回路”模型,每个提高竞争壁垒的举措,都让公司的竞争力持续增加,形成增强回路,而增强回路是一个自我强化的过程。如图7-1所示
图7-1:竞争壁垒系统,让竞争力持增强
通过这张图,我们很容易就能看出,一个竞争壁垒系统会自我强化,致使企业的竞争力快速增加。这让公司产品的替代者和竞争者很难有所作为。
同时,一旦产品和服务对用户来说具有实际的价值,他们就会因此成为公司的客户,这会让企业的用户规模增加。用户规模的增加,又会提升品牌知名度,并促使公司开发新产品或者新功能,增加产品的网络效应,逐渐形成具有平台特质的商业模式,吸引更多的合作者嵌入到平台中来。这些动作,都会持续强化公司的竞争壁垒系统,从而对竞争者产生极大的抑制作用。
如此循环增强下去,公司将成为一家极具竞争力的企业。
系统思考给我们最大的提示是:你不能仅仅从一个“要素点”出发来考虑问题,而是要从“系统”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这意味着,不但要考虑影响系统的要素的数量和种类,还要对各个要素之间的联系以及系统的发展趋势作出分析。
只有这样,公司才能在扩张中,不断积累竞争优势,调整要素关系从而影响系统的发展方向,让它朝着我们想要的目标发展。
2,重视竞争,主动探知信息。
不要低估竞争对手的行动能力!
就算巨头公司,也没有这个胆量,敢于藐视自己的竞争对手。脸书(Facebook)早就启用了一个应用市场监控软件-早鸟系统(Early Bird),用于对全球的应用软件市场进行监控。一旦某款App出现很大的下载量,早鸟就会报警,提醒脸书,可能会出现强大的竞争对手。
虽然,人们称早鸟系统让“扎克伯格正在毁掉硅谷”。而且,人们认为它会扼杀创新。但事实上,早鸟这样的系统本身是好的,它可以帮助公司发现强有力的竞争。至于扼杀创新的,完全是因为脸书在发现竞争者之后的做法-不是收购就是抄袭。
在这里我不想讨论脸书会用早鸟来干什么,也不想评价人们对它的看法。我只想说,早鸟的出现,意味着就连脸书这样的巨头企业,都特别关注竞争对手的出现。处于扩张期的公司,就更不能忽视对手的行动。
因此,你需要主动探知对手的信息。探知的手段很多,比如关注对手的展会,研究对手的产品,注意新闻报道,甚至招募对手的员工。只要你对探知竞争信息重视起来,就能找到合适的方法。
同时,为了找到准确的信息,公司还需要提高两项能力。第一,分辨对手的能力。第二,处理信息的能力。
你要能从本质上对竞争对手做出分析,从而分辨出来,公司的竞争对手到底是谁?出租车公司怎么都没想到,软件公司(滴滴)会成为他们的竞争对手,而不是大巴和地铁;百货公司也没想到,电子商务会是他们的对手;酒店业更是没想到,软件(Airbnb)会通过发展民宿,大大影响他们的生意。
这意味着,分辨对手的逻辑由“从行业内找对手”变成了“围绕客户需求的满足找对手”。谁能从你的手里,把“客户需求的满足权”拿走,谁就是你潜在的竞争对手。
此外,你要能够处理从对手那里搜集来的信息,分辨出对手的哪些关键举措会影响你的市场和客户。很多时候,对手完全可能会知晓你对他的“关注”,因此,不排除他会设置一些“烟雾弹”来迷惑你。因此,你不但要“听”竞争对手发布的言论,还要学会“看”他的行为到底是什么?
观察行为最主要的方式就是,观察对手是否在某个战略决策上,做出了“战略承诺”。按照哈佛大学战略管理教授潘卡·盖莫沃特(Panka•j•Ghemawat)的观点,战略是一种坚持不懈的承诺和投入,是一种义无反顾的献身。所谓战略承诺,就是指大规模的、不可逆转的投资决策。这一定义有两个关键词,一是“大规模的”,二是“不可逆转”的。只有满足上述全部要求的投资决策,才算是战略承诺。
因此,对手一旦做出战略承诺,就意味着他的行动开始了。而且这一行动无法撤销,不可逆转。比如,对手支付了大额的费用来收购厂房,或者对手投入巨额广告费以及招募大量员工。凡是对手做出的不可撤销的投资,都是他要展开行动的暗示。
一旦发生这种情况,你就要特别注意搜集有关他行动的信息。这些信息几乎一定是关键信息,你可以研究和分析它们,从中探查出竞争对手的真实意图,从而观察他们的行为是否会对你自己产生巨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