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从朱元璋开国起,就确立了皇位由嫡长子继承的太子制度。并在洪武元年(1368年)立嫡长子朱标为太子,借以稳定政局。但在明初,朱元璋大封诸王,“用宗室以为天子屏藩”,并使诸王领军。事与愿违的是太子早逝,而朱元璋死守立太子之例,立朱标之子朱允炆为皇太孙,致使在建文帝即位后,燕王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可见,明初的太子制,由于同分封制的矛盾,存在着潜在的危机。
成祖登基后,采取削藩政策,调整和缓和了分封制与太子制的矛盾,在政权基本稳定后恢复太子制,立嫡长子高炽为太子,并立高炽的长子瞻基为皇太孙。但是,太子高炽之弟高煦在“靖难”中立有大功,设构离间,几乎使成祖行废立之事。最后朱高炽虽然当了皇帝,但仅在位八个月。朱瞻基继承皇位后,皇叔朱高煦举兵,差一点重演“靖难”一幕。明初这一段伴随着皇位继承的明争暗斗,一方面反映了明代太子制度建立的过程,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太子制度本身存在的问题。
明代的太子制度继承了前代的做法,“有嫡立嫡,无嫡立长”。查明代以嫡子继承皇位者有三:仁宗、宣宗、武宗(武宗是否嫡子尚有异议),其他则多是长子。皇帝去世而无子,则以兄终弟及之法补充。明代直接以兄弟相继的,只有崇祯帝。
明代帝位的继承有几位例外。一是明成祖,是以武力方式从侄儿手中夺得了帝位。二是代宗景帝,正统年间土木之变后,皇太后立英宗的长子为太子,但其时太子只有两岁,人心不稳,为了稳定局势,郕王即位,替代了太子。这一兄弟相代的继立,事出非常,属于国家危亡之际的权宜之计。其后景泰帝幽禁回国后的英宗,废后易储,企图传位于己子,引发了“夺门之变”,英宗复辟。三是世宗,因武宗无子无弟,以孝宗之侄、兴献王之子承继皇位。这一继立并不违背制度,属于对太子制的补充。
明代太子被认为是“国本”,“东宫,国之大本,所以继圣体而承天位也”109。明成祖由于对几位儿子拿不准,在朱高炽和朱高煦之中犹豫不决,登基后三年未立太子,结果导致“浮议宣腾”,朱高炽也“心之艰危”,直到当上皇帝仍耿耿于怀。嘉靖帝倒是早立了太子,但不久太子去世,使嘉靖帝相信了方士“二龙不相见”的说法,不再立太子,几乎使太子制度发生问题,直到他去世时,才以遗诏的形式命裕王即位。万历时,神宗宠爱郑贵妃及其所生第三子,但又无理由公然违背立嫡立长的规矩,于是拖延立太子之事,导致长达十四年的“争国本”。从嘉靖到万历,太子问题对明代中叶的政治产生了重大影响。从整个明代的太子制度来看,制度本身基本上在正常实施,但其效果却反映了其中的弊端。从成祖的犹豫,到嘉靖的遗诏,再到万历的“争国本”,反映了从汉代以来的太子制度本身已经出现了深深的潜在危机,也使得清代对太子制度的改革废弃势在必然。
太子预立后,有一套相应的教育培养制度。太子年龄到了入学之际,就要出閤。明代太子一般到十二至十五岁行冠礼,从此出閤就学。出閤后,每日早朝毕,即到大本堂(后改在文华殿,嘉靖后又改在便殿)读书。所读之书为“四书”,由翰林院的侍读伴读,侍讲讲解,侍书侍习写字。辅导太子读书的官职为宫职,明初为东宫六傅,即三师三少(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但永乐以后,东宫六傅皆为大臣加衔,实与东宫无关。真正负责太子事务的是詹事府。但是,到明朝中期以后,太子的学习、读书,都成了表面文章。神宗与大臣怄气,甚至连出閤就学的表面文章都不做。明代中期以后,武宗的不学无术,熹宗的耽于玩乐,都说明了太子教育的疏漏。
太子可参政、监国。从洪武年间起,就有太子参政的先例。洪武十年(1377年),朱元璋令“自今政事并启太子处分,然后奏闻”。又谕太子道:“吾特命尔日临群臣,听断诸司启事,以练习国政。”110永乐时期,凡皇帝出巡,亦以太子监国。但是,成祖以后的所谓监国,基本上是一种形式,并无历练之效。
清朝在入关前,皇位的继承制度为推举拥戴方式。努尔哈赤时,皇位继承人是由八旗贝勒会议议立的。努尔哈赤说:“一人虽有知识,能及众人之谋耶?故命尔等八子为八王,八王同议,必然无失。尔八王中择其能受谏者即嗣父为国君。若不纳谏,所行非善,尔八王即更择其能受谏而好善者立之。更立时,若不乐从商议,艴然作色而拒之,岂容此恶人而任其所为耶?如此,则强行换之也!”111皇太极是努尔哈赤第八子,在八贝勒中排为第四。尽管皇太极是汉语皇太子的转音,但系由蒙语传来,无太子本意。其即位系由各旗旗主推戴继位。其登基文告称:“今皇考龙驭上宾,凡统理庶务,临莅兆民,厥任綦重焉。诸兄弟子侄,共议皇太极缵承皇考鸿绪,嗣登大位,唯当励志继述,夙夜黾皇,以迓天庥。”福临即位,也是各王、贝勒、文武大臣会议决定的。顺治时,福临因患天花英年早逝,以遗诏立第三子玄烨。所谓遗诏,并不是福临本人的意见,而是皇后和辅政大臣的意见。遗诏立幼不立长,其重要因素为玄烨已经出过天花,也反映出当时满人并不遵循汉人立储成法。至此,尚无太子制度。
康熙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建立了清代的太子制,并立其次子为太子。之所以不立长子而立次子,因为长子庶出而次子嫡出。但是,康熙的太子有巫蛊之嫌,且有时状类疯癫,致使康熙为此十分苦恼,对太子两立两废,旋立旋废。所以,雍正如何继位,史学界现虽基本确认其为遗诏所立,但当时传说甚多,有依照遗诏继位之说,有篡改遗诏继位之说(民间盛传的所谓改“传位十四子”为“传位于四子”即是一说),有伪造遗诏继位说,等等,致使引发了一场残酷的宫廷斗争。雍正即位后,剪除兄弟,并宣布废除预立太子制,改为密建皇储制,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皇位继承制的重大改革。
所谓密建皇储制度,就是皇帝在位时,从诸子中秘密选定继承人。继承人的选择,不与任何人商议,而由皇帝自己根据对诸子的了解确定,不分嫡庶长幼,唯以才能品行为据。继承人确定之后,由皇帝亲写密旨两份,一份存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另一份随身携带,秘而不宣,任何人不得打听议论。如果皇帝发现继承人不当,则会更换密旨。皇帝死后,取密旨对照无误,即宣布新帝即位。从此,皇帝的继承者有了一定的选择。尽管这种选择的范围还很小,但是,它对于过去的那种命定式的、无任何选择的太子制度而言,是一个巨大的变化。雍正以后,再未因皇位继承发生重大的宫廷倾轧,皇子也都较为克制,检点言行。清代诸帝与明代诸帝相比,明代皇帝多昏庸荒淫,清代皇帝多比较明智。这个变化,与其皇位继承制度的变革不无关系。尽管到晚清,慈禧太后曾幽禁光绪帝,立端亲王载漪子溥儁为大阿哥,试图恢复太子制,但在朝臣和外国使节的反对下未能实现。
不论是太子制还是密建皇储制,若皇帝无子,则在宗室近亲中议立。咸丰早死,载淳以六岁幼童即位,是为同治,那拉氏掌握了大权。此后,在宗室中议立继承人成为慈禧把持朝政的手段。同治无子而死,慈禧主持立载湉,是为光绪,直至立溥仪,太后凭借皇帝年幼掌权的历史再度重现,但这时的太后听政本身,与太子制和密建皇储制均无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