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的公司服务过的一家软件开发及系统集成公司,以下简称Q公司(以下内容为保护商业机密,进行了适当的加工改变)。国有企业,最近几年,业务上发展颇为顺利。每年有30%以上的营业额的递增,达到了接近2亿元人民币的年收入。
Q公司是由两个大型的国有企业发起,一家是大型的国有IT企业,一家是铁路系统内的运输集团,以两家公司为主,合资成立。
Q公司面对的市场,是国家铁路系统。国家铁路系统的IT系统,由于涉及国家安全层面的风险与考虑,国家暂时控制还是比较严密,主要是通过资质控制。能进入该市场的,是与铁路系统有千丝万缕联系的关联企业,一般以国有成分企业较多。
Q公司系统的特点,典型的国企文化,讲政治,讲规矩,讲纪律。人员成分上,分体制内体制外员工,体制内的是指从母公司某国有大型运输集团公司划转过来的员工,这批人,收入上面只能尊重历史(一般较高)。体制外的员工,是从市场上招聘过来的。在经营过程中,体制外体制内的员工绩效表现不均等,体制内员工,不乏安全感很强,但工作不努力不上心的。因此,在评价与激励体制上,要兼顾两方面的员工。
Q公司进行比较粗犷的考核流程,考核就是打分,满分是100分。需要考核时,主管对下属打分,然后发给领导。没有考核表格、规范流程。形成这样的习惯,有一些现实理由,如果当面评价,在国企里,容易形成员工与主管对抗的局面。
Q公司在自己创业的十多年里,积累了一些自己的特点。第一,所有的干部背销售任务无障碍地传递市场压力。第二,一把手通过较公平地进行绩效奖金分配,凝聚了人心。第三,通过领导的人格魅力,形成了企业的正能量氛围。
Q公司总经理,很向往与认同华为文化,在一次邀请华为背景的笔者讲课之后,启动了对标华为的系统升级过程。
项目组进场后,对公司进行了一次全面普查。
首先对公司的战略进行梳理与理解,对组织结构进行了重新设计,对部门职责进行了重新划分与明确。
重点的变化如下
一、清晰了营销部做营销的主业。
营销部以前是销售与工程一起做,这样做的结果是,营销部的主业营销工作,没获得足够的重视。新的组织结构中,把工程划归了技术服务中心。
二、增加技术服务中心服务产品化的职能。
该公司的行业的特点是,可以为客户提供运行维护服务,运维服务在将来可能成为企业新的利润中心。
三、增设产品管理部。
以前,公司没有产品经理,需求管理职能缺失。导致公司产品研发出现很多胡子工程,而产品研发,低水平重复。另一方面,产品的市场绩效,无人关心、无人负责。
四、细化了研发中心项目管理矩阵。
建立了研发中心项目管理逻辑,明确了项目组组织方式、考核流程等。
第二步,我们对公司的关键业务流程进行了设计。
如销售项目管理流程、售后服务流程、产品管理流程、研发项目管理流程、工程实施项目管理流程。
一系列的业务流程得以明确、细化。
第三步,我们结合国企的特点,进行了绩效导向的薪酬系统的设计。
绩效导向,方能使企业源源不断出绩效。但是,绩效导向又不能一步跨得太远,我们还要从现实出发,为客户打造最合适的薪酬系统。
原本以华为分钱方式为蓝图,设计出精确的分钱模式,经过几番试算,发现精确度太高,覆盖不到一些隐性的、偶然的贡献。而且,公式明确后,容易让大家精于算计,这在民营企业是不怕的,但在国有的现行环境下,容易制造矛盾。
在民营企业,对奖金总额保密、对于别人的考核结果保密,自己知道自己的考核结果,也知道奖金分配公式。在华为,员工形成了对公司的绝对信任。员工如果不满薪酬,最多就是离职。
而在国企,薪酬总包是透明的。大家可能会交流工资收入,只要知道了自己分配较低,国企的员工可能会启动上诉或对抗机制。
经过十多轮研讨,最后我们决定在原有机制上,进行适度优化,而不是一步到位地复制华为。
第四步,我们对营销团队的执行力进行了提升。
我们为客户派驻了一位代理营销总监,代理营销总监负责组建团队,进行训练。三个月时间里,为营销部招聘了一位营销总监,组建了近十人的营销团队。
并根据顾问团队拟定的SOP(标准手册),进行了营销训练。
营销总监就位后,感言,笔者的公司给自己打造了一个好的环境。
在接近一年的管理系统提升过程中,经历了很多困难,但在客户的支持下,在项目组的通力合作下,我们最终走到了圆满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