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一个准上市公司的改进之道

在笔者最近几年的辅导经验中,有幸辅导了一个准上市公司(经辅导后已上市)。该公司前几年,呈亏损态势。基金公司、股东、员工,各方面要求改进的呼声很高,董事长压力很大。

经过几个月的摸查,笔者发现,这个公司历史上是很赚钱的。近几年投资了很多固定资产,扩大了规模。官多了,事业多了,场面大了,股东多了,钱多了,反而,不挣钱了。

是行业发生了变化吗?

该公司从事是的是农业行业,农产品的贸易加工,这几年确实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是这种变化不是显著的。这种变化,和我们规模扩大后带来的规模效益相抵后,我们应该仍然可以是盈利的。

经过分析,笔者思考,我们应该返回到生意的本质,咱们是做生意的,不是开衙门的。一门生意,依赖的最核心的资产,不是固定资产,而是这个公司里最懂生意那个人的智慧。

在我辅导的这家农业公司里,我盘查了一下,真正懂做农产品生意的,有且只有一人。那么多老总,其实,只有一个人是能通过把这门生意做好,为公司带来正向递增现金流的。

农业这个行业里,确实是经验积累型的行业,同时又是专业技术型行业。专业技术,公司里的某总们是可以,但是经营的经验,有且只有董事长掌握了。不是别人不聪明,而是过去也没有机会去掌握。而在笔者入场之前,这一个事实是被混淆了的。

董事长在行动时,有恨铁不成钢之急切,与盲目之尝试。

资金进入公司后,公司作了好些新项目的投资,涉足新领域,自然对董事长精力有分散。因为精力的限制,董事长常常不得不放手,有时一发现下面做得不对,又去抓一下子。

笔者走访了各级经营单位后,对董事长作了两个建议。一是放缓投资步伐。二是亲自指导各主要经营单元,把本业做赚钱,赚钱是硬道理。

经过一年的推行,这两个建议的效果初现。放缓投资步伐后,董事长精力得以稍稍回缓,同时资金的需求缺口没有进一步扩大。一年的时间,董事长亲自下到各经营前线,密集指导,近前指挥,各经营单元经营绩效止跌回升。

一年过后,从财务报表上反映,这家企业仍然是一个可以赚钱的,而且是盈利空间较大的企业。

进入改革的下一环节,我们的挑战是,把董事长的直接控制,转化成群体自适应机制。

这一变革的成功,关键是人,如何培养出符合要求的各单元经营者,成了我们新的挑战。目前笔者带领项目组,辛勤耕耘在为客户修高速公路与寻找及孕育好司机的艰难征途中。

管理变革,真的不是容易的事。希望下次见到敬业的顾问,给他足够的支持。

古训,为师之道,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商业社会,是契约社会,只要是合同规定的义务,客户敬不敬顾问,顾问都应该作顾问该做的事。但是,如果双方合作愉快,自然灵感也会更多一些,工作的质量,可能会高一些。

在本节中,这家农业公司,就因为回归了生意的本质,注重了赚到钱,形成经济的循环。从而公司重新焕发出生机盎然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