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业春风正在吹

农业是“三农”的基础,是国家战略的重中之重。

“三农”即农业、农村和农民,“三农”概念于1996年由经济学家温铁军博士提出,2001年“三农问题”的提法正式写入文件并成为官方和学术界引用的术语,2003年中央正式将“三农问题”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到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已经连续13年将靶心锁定“三农问题”,而且从2013-2016年,已经连续四年将“现代化农业或农业现代化”写入政府文件标题,由此表明“三农问题”在中国发展问题中的“重中之重”。

在“三农”当中,农业是基础,土地使用效率的提升、农村劳动力的释放、农民收入的增加等都必须依赖于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农业的问题解决了,农民的问题、农村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土地是农业的核心要素,如今也成为大多数农民发展的束缚。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围绕土地所进行的几次政策调整,都是意在农业和农民。

第一次,1950—1953年,这次政策调整确立了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实现了土地的“农民个体所有和家庭自主经营”。

第二次,1953—1978年,这段时间可看作是非常时期。

第三次,1978年推行的“家庭联产承包生产责任制”,目的更是释放农民的生产力,成果有目共睹,至2006年1月1日废止农业税,中国农民从此过上了种地不用纳粮,政府还发补贴的日子。

2013 年,国土资源部部署开展了“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指导意见”的研究工作,2014年,“土地流转”已经成为全社会最热关键词,政策的能量开始得到释放,到2014年6月底,全国家庭承包经营耕地流转面积3.8亿亩,占家庭承包耕地总面积的28.8%,进度之快令人叹观。

政策调整之后,企业变成了农业的经营主体,土地得以实现规模化种植和经营,市场对农业的调控力量得以发挥,农民也逐步变成了农工。随之国家以“企业”和“合作社”为对象的各项农业扶持政策也相继出台,进一步推动着农业的发展。截至2016年4月,在财政部公布的2016年中央财政预算中,涉农补贴超过24项,仅下达的2016年农业支持保护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农业技术推广和服务补贴等相关资金就达到了2011亿元。

与此同时,以2008年的“三鹿事件”为转折点,随着后续由良心媒体不断爆出的食品安全事件,国家开始在行政管控上不断强化对食品安全的监督,全民的安全饮食和健康消费意识也得以快速提升。另外,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不断提升,市场对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逐年增加,并且呈现出明显的“从礼品购买到日常消费、从极少数高端家庭到大多中产家庭”的趋势。

至此,以市场需求为基础、以国家政策扶持为后盾、以企业化运作为主体,全方位推动着农业“现代化生产”、“产业化运作”和“品牌化经营”时代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