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产品销售的技术门槛使品类分工的界限比较清晰,建材专卖大店做得越好,定位越清楚。你很难说服一个卖地板的经销商再卖灯具(当然,区域性的中小建材超市除外),因为建材产品的销售不是简单的买卖动作,还涉及经销商的专业形象和配套服务能力,比如,铺地板、安马桶、装灯具都需要专门售后师傅提供,这是隐形门槛。我把建材专卖大店的产品模式称为“大而精”。
所以,在建材专卖大店,要么品牌定位,死跟一个品牌,这个品牌开发的绝大部分产品,店里都会全线跟进,这是典型的用品牌定位区分竞争对手的做法。要么品类定位,如卖陶瓷的门店依然会以某个陶瓷品牌为主,但是引进其他陶瓷品牌补充品类的开店策略,而对这个大品类以外的产品比较排斥,卖瓷砖的店内很少卖油漆就是这个道理,这依然是建立在品牌基础上的品类策略。所以,建材专卖大店经销商的开发关键是品牌概念优于品类概念。很多建材销售人员挖竞争对手的经销商,纯粹以低价为诱饵,显然是拿错了方子、下错了药。
根据大店和小店的自身特点,我将建材经销商的开发套路按“8+8”模式,分为大店开发的8个套路和小店开发的8个套路。需要提醒的是,在经销商谈判开发的过程中,要充分应用配套性购买和比较性购买两个概念,灵活应用品牌概念与品类概念。不要害怕,进店以后,经销商如果坐下来听你说,你就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建材进店谈判三五个回合很正常,除了五金建材店外,如果谈一次就能成,不是经销商刚入行,就是有一个大坑等着你跳。
建材专卖大店的开发特别强调位置,通常来说,建材专卖大店的位置分两种:一种是在建材城、建材一条街的集中型门店;另一种是独门独户的临街门店。首先,由于建材产品是比较性购买的过程,集中型门店比临街门店的销售能力强。其次,建材品牌的网点开发不属于密集型开发,只有在最好的位置开发出网点才能抢占先机,所以,选择在哪儿开店一直是一个缺乏标准的问题。
一、针对建材市场集中型门店的开发模型
(一)流量分享套路
建材行业排他性销售很常见,尤其是在建材城、建材一条街这样的市场,品牌越大,排他性销售越明显,即使这不是一个明规则。对于大品牌,经销商开发的原则之一就是贴近主要竞品选择最优客户开店,越好的地方越容易跟进,越好的地方越要选择店面够大的经销商,而且要全店装修。小品牌也可以参考这种方法。
开发话术:
销售人员:“赵总,你看隔壁店,××品牌这个类型的产品一年的销售额大约500万元,建材产品销售的特点是‘一逛二比三购买’,去隔壁店的人至少有8成会逛你的店。建材产品网点都是远点开发,你是不可能拿到那个品牌的经销权的,如果做我们的品牌,我们的产品风格和质量和那个品牌接近,虽然品牌影响力稍弱,但新增一个旺销品类,你将新增多少销售额?”
(二)定位锁定套路
建材行业为什么喜欢用企业品牌名做店名,这既是渠道不成熟的表现,也是门店卡位的手段。品牌大小决定了门店的档次,有些门店在引进品牌时,高、中、低档兼顾,品类包罗万象,最后活生生地将自己做成了杂货店。
开发话术:
经销商:“你怎么知道我没有与隔壁店同质化的品牌?去年我就引进了××品牌,产品差不多,价格还比隔壁店便宜,结果货都砸手上了。”
销售人员:“大店销售的品牌不能像小店一样求全,所谓高、中、低档都有的模式肯定会降低你的门店定位。你的货为什么会砸手里?你引进的那个品牌只是一个低端品牌,和你们店的中高端定位明显不符,愿意进你们店里的一定是准备买好东西的消费者,低端产品自然没有销路。我们的产品消费者定位是都市白领,以前产品专销欧洲,获得过欧盟认证(介绍技术指标,并拿出对应的认证文书和文件)。您看,我们在其他城市也只开发中高端门店,这是在××城市的旗舰店,这是在××城市的专卖店(拿出样本门店的照片给他看)。”
(三)品牌截和套路
建材产品销售一站式购买的特点非常明显,这也是很多企业、很多门店喜欢推战斗品的原因。消费者有直接看品牌购买的,买了某品牌的水龙头,最后又买了这个品牌的浴缸,这种情况很常见。通过战斗品带动关联品的销售,通过促销品把消费者吸引到店里,建材销售卖的不是某个产品,而是某套产品。
开发话术:
经销商:“你还是没有弄清楚状况,我接了另一个中高端的××品牌,但是消费者都买隔壁店品牌的产品,现再引进同一档次品牌的销售情况也不太好。”
销售人员:“你知道隔壁店的产品为什么卖得火吗?它有一款××型号、××规格的产品是主力爆款产品,很多消费者被这个爆款产品的长期特价吸引。你不能仅仅引进一个和自己定位相当的品牌,还应该找一个针对竞争门店特点的品牌抓手。我们有贴近隔壁店品牌销量最大、价格只有2/3的截和产品,产品外观和品质基本一致。更重要的是,我们还在橱窗陈列方面做了两个方案:一是突出性陈列,二是比较性陈列,保证经过门店的消费者一眼就能看到(拿出陈列方案的照片给经销商看)。您也知道,建材产品的销售特点是一站式购买,为了保持装饰风格和品质的统一性,如果消费者选择了我们的这个产品,其他产品选择我们品牌的概率也不低。”
(四)联系优先套路
销售人员经常会遇到时机不对,其他品牌捷足先登的情况,某些建材产品涉及安装和装修问题,竞品一旦进店,取而代之的难度很大。对于一些关键网点、关键位置,企业能不能尽快进驻,即使不能全品进驻,也要尽量和经销商建立联系,逐步渗透。
开发话术:
经销商:“你来晚了一步,我引进的那个品牌最近也开始推广一个相似的爆款产品,我也准备上货,现在正商量怎么做装修。”
销售人员:“晚倒不晚,我只是有点为您担心,您不应该在一棵树上吊死。那个已经合作的品牌虽然也在推爆款产品,但是到底能不能爆,产品还没有经过市场检验,现在还很难说。我们的产品已经经过全国各地市场的测试,你看,上海九星建材市场一个样板门店爆款产品一个月的销售额是62万元,广州天平架建材市场一个样板门店一个月的销售额是56万元(拿出样板门店销售数据表给经销商看)。您即使不进我们的全套产品,也应该试试我们的爆款产品,看能不能为您带来更多的销售机会。况且第一次合作的客户,爆款单品进货不允许超过2万元,因为这个产品我们也赚不到钱,主要是引流产品。我希望您能尝试一下,看看效果。”
二、针对临街独立门店的开发模型
建材临街门店靠什么存活?仔细观察就能发现,要么是多品牌大店,要么是门店位于小县城(区域相对封闭)。这时,很多品牌不得不向位置妥协,在很多临街大店里,行业老大和老二共存的现象并不少见。在这样的市场里,要么是在这样的门店旁开发新门店(可以参考建材市场集中型门店的开发方法),要么是想办法让产品进入这家店。
(一)动线分析套路
大店要么占据了最好的城市位置,要么消费者选择范围较小。开发这样的经销商,从外围的地理环境到消费者的行动路线,可以充分结合建材产品比较购买的特点,从品类补全的角度进行引导。
开发话术:
销售人员:“您看,这个城市桥北是居民区,桥南是商贸区。桥北的居民到桥南买灯具,一定要经过人民路的金峰灯饰,这是一家主要卖水晶灯的店,还会经过建设路的君安灯具店,这家店也有水晶灯,最后折返的时候要经过您的店才能上桥返回。您也知道,灯具建材这类产品都是“一逛二比三购买”,看了就买的可能性很小。您店里有平板灯、吸顶灯、羊皮灯,唯独缺少花灯品牌。事实上,消费者接受过前两家店的教育后,在您这里花灯落单的可能性最大,您怎么能放弃这么好的品类呢?”
(二)需求分析套路
建材产品的经销商开发,用消费者的需求引导经销商的需求,往往更能抓住经销商的痛处。因为消费者要买,比经销商要卖更重要。
开发话术:
经销商:“你不知道,我们这里的房子装修都比较简单,花灯太复杂,这里的人不喜欢。”
销售人员:“您对面刚刚开盘的水榭花城,房价每平方米接近7000元,房屋层高超过3.5米,装平板灯、吸顶灯层吊明显太高了;桥北即将封顶的金色晓岛,连体别墅有100多套,别墅可是花灯消费的主要人群。前面金峰灯饰的王××,这个月又引进了一个新的花灯品牌。君安灯具的彭总前天还给我打电话,希望我过去和他谈谈,愿意在您的店旁边找一个店面开分店。我看您的店是老店,经营意识比较强,所以才来找您。现在生活品质都在升级,消费升级就在眼前,您得抓住机会啊。”
(三)利弊转化套路
从消费者需求到经销商的自身需求,搭桥的依然是消费者的比较购买行为。任何特性都是一利一弊,品牌大,销售难度低,利润空间就薄;品牌小,需要反复推荐,利润空间就大。经销商的开发谈判,光说利润高还不成,还得加入消费者的购买动因。
开发话术:
经销商:“我是准备引进一个花灯品牌,但是你们的品牌太小,我怕消费者不接受,所以我还想看看。”
销售人员:“您觉得我们的品牌小,是因为我们刚刚才进驻您所在的城市,××市的××灯饰,我们品牌的产品一年的销售额早就超过300万元了(可以拿出样板门店的照片和数据给经销商看)。建材产品推荐性购买的概率非常高,花灯销售更是如此,您的店是一个大店,不仅产品品类要齐全,每个品牌的产品定位也要有差别。大品牌知名度是高,但是价格透明,限制和要求比较多,引流可以,利润就低一些,况且您的店所在的位置应该不缺流量。我们的品牌虽然小,但是渠道利润高,还是那句话,建材产品是比较性购买,您只引入一个花灯品牌,消费者选择空间就小,您的成交率就会降低。”
(四)品类优先套路
在进店谈判过程中,很多经销商都会有引进一两个单品试试的想法,对销售人员来说,这是退无可退的选择。但是,如果有选择,销售谈判应该是努力扩充品类而不是做大单品。最后提醒大家,配套性销售和比较性销售是进店谈判的外在武器,品牌概念和品类概念是进店谈判的内在武器。
开发话术:
经销商:“试试你们的花灯可以,但是我不想进这么多规格的产品,我先引进一两个单品试试。”
销售人员:“消费者的建材产品购买一定是配套性购买,装修材料保持同一调性和风格是装修的基本要求。如果您只引进一两个单品,您可能会丧失更多的配套销售机会。所以,我建议您,品类尽量全面,单品的数量不要下单太多,我们的首批进货额限制在5万元以内,也是要保证您的产品能够形成配套销售,不至于造成产品大量积压。”
建材专卖店的大店开发套路只是为销售人员提供了思考路径,而不是冷冰冰的模板。比如,利弊转化套路要求销售人员在经销商提出任何不利于自己的问题时,都能快速地想到弊处的另一面。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多用这样的模式和套路去思考和实践,最终能成为因敌制胜之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