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成为项目“规划师”

作为项目经理对项目进行管理,需要掌握项目管理理论,比如项目生命周期、五大过程组、十大知识领域,掌握各种方法和工具,比如挣值管理、关键路径法、WBS、进度网络分析等。所以从这个角度来来看,项目经理也是“算命先生”,算的是项目的“命”。

既然要给项目“算命”,首先要明确什么是项目的命?第一层面,项目的命就是项目的生命周期,通用的项目生命周期一般有开始项目、组织与准备、执行项目工作、结束项目四个阶段,而项目进度管理包括为管理项目按时完成所需的各个过程。

“算命先生”无法控制每个人的行为,他只能按照已知的信息来推算,从而得出一个大概的信息。在这一点上,项目经理也是一样的,我们一开始同样也是在知道有限信息的情况下,确定里程碑和关键点。

我们比“算命先生”幸运,我们通过项目章程已经被授权了,这样我们就可以在项目范围之内控制和管理项目。我们可以规划、编制、管理、执行和控制项目进度,可以制定相关的政策和程序,发布相关的规定,定义活动、排列顺序、估算时间。在这些基础上制订进度计划,并且去控制和监督它。

如果说第一层面,我们为项目设计了一条成长路径。那在第二层面,我们还要保证项目成长的足够好。如果说第一层面是“命”,第二层面就是“运”。作为项目经理我们就是要成为控制项目命运的那个人。

4.1.1 注意资源控制

项目不能如期完成,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资源问题,采购资源未到位、人力资源不足、生产资源冲突等,再完美的计划,没有资源落地,也是空谈。因此,项目经理在项目执行过程中,需要关注各部分的资源负荷情况。

掌握各部分资源负荷情况后,才能展开资源协调,进行资源平衡的基本原则是“向关键路径要时间,向非关键路径要资源”。争取资源是一个博弈的过程,向职能部门要人,向生产单位要资源等,没有资源不能成为项目进度延后的理由。

IT项目又有自身的特殊性,需要用到的绝大部分资源就是人,所以以人为本也是我一直强调的。

4.1.2 注意风险控制

制定一套项目风险防范的体系,具体包含:风险识别、风险确认、风险应对等方面的完整内容,涉及项目风险管理的内容在第八章会详细说。不过大家也不用担心,因为在很多情况下,这部分工作一般都会参照公司级项目管理体系来进行定义和规范。

在项目启动初期,要充分识别影响项目进度的风险,在项目执行过程中,不断对风险进行监控和更新,及时采取风险应对措施。强调各分项负责人要主动识别与汇报,预防为主,避免在风险发生时再处理。

4.1.3 鼓励团队成员参与

项目经理独自完成进度计划,大多属于无奈。因为团队成员不积极提供输入,也没有时间参加评审,项目经理不得不自己完成进度计划。如果在制订进度计划的过程中,让团队成员参与,每个成员就有机会知道谁给他们提供输入,谁是他们输出的接受者。这将促使项目组成员关心其他职能部门的工作,以至于关心整个项目的进度计划。

4.1.4 设置检查点

当我们遇到检查点的时候,就要将收集到的项目实际进展信息与项目的进度基准计划进行比较,看是否出现了进度偏差。如果没有偏差,进展检查到此结束,否则执行下一步工作。

没有检查的计划无法真正得到落实,因为计划是建立在假设的基础上的,而检查就是将假设与实际情况进行比较,及时发现问题,做出调整,确保项目目标的达成。

在同步进展的时候,经常出现的一个词就是“差不多”,这个功能是否已经完成了,团队成员回答“差不多”,或者“完成80%”。这时候项目经理就要注意了,这个“差不多”中间其实暗藏玄机,可能就是一个风险信号。听到这个词你要要求对方把详细的信息量化地表达出来,然后重新进行评估,分析具体的问题,再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量化地表达出来,是问题被解决的基础。

一个项目成功与否,有时候就在于几个关键点。项目经理要把那几个重要的关键点控制好,项目延期的可能性就很低。

4.1.5 及时适度更新

项目进度计划制订完成以后并不是不修改的。渐进明细,滚动式规划更新,始终是项目管理重要的原则。及时必要的更新,不仅仅对任务、任务的开始和结束时间、依赖关系进行更新,还需要对任务的进展进行更新,要让所有人知道任务是否有进展,以便评估进度风险和资源的消耗是否合理。项目进度计划需要及时更新,也不是有一点变更就立即更新,更新太频繁会给人不稳定感。

比如,我们在检查点发现了一些问题,如果出现了进度偏差,针对这些偏差进行分析和研究,发现其中的问题。如果需要解决问题,则针对问题寻找解决方案;如果需要进度计划的调整,则修改进度计划。
通过这两个层面,我们不仅能够算,还要做到管理和控制,使最终的项目成功交付,“握住命运的咽喉,做命运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