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孔子答三公
楚国的叶公子高向孔子询问政事,孔子说:“政事在于使近者高兴,远者归顺。”鲁哀公向孔子询问政事,孔子说:“政事在于选用贤才。”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事,孔于说:“政事在于节约财力”。这三个人走了,子贡问道;“三个人间您同样问的是政事,您回答他们的话却不同,为什么?”孔子说:“叶地附城大而都城小,民众有背叛之意,所以我说政事在于使近者高兴,远者则帧。鲁哀公有三个大臣,他们对外阻挡四邻诸侯的士人到鲁国来,对内结党营私来愚弄君主。使宗庙得不到洒扫,社稷得不到血祭的,一定是这三个大臣。所以我说政事在于选用贤才。齐景公修筑雍门,建造路寝高台,一个早上就赏赐了三个人,每个人都得到可以出三百套马车的户数,所以我说政事在于节约财力。” (出自《难三》)
议论:孔子误三公
或曰:仲尼之对,亡国之言也。恐民有倍心,而诚说之“悦近而来远”,则是教民怀惠。惠之为政,无功者受赏,而有罪者免,此法之所以败也。法败而政乱,以乱政治败民,未见其可也。且民有倍心者,君上之明有所不及也。不绍叶公之明,而使之悦近而来远,是舍吾势之所能禁而使与不行惠以争民,非能持势者也。夫尧之贤,六王之冠也。舜一从而咸包,而尧无天下矣。有人无术以禁下,恃为舜而不失其民,不亦无术乎?明君见小奸于微,故民无大谋;行小诛于细,故民无大乱。此谓“图难于其所易也,为大者于其所细也。”今有功者必赏,赏者不得君,力之所致也;有罪者必诛,诛者不怨上,罪之所生也。民知诛罚之皆起于身也,故疾功利于业,而不受赐于君。“太上,下智有之。”此言太上之下民无说也,安取怀惠之民?上君之民无利害,说以“悦近来远”,亦可舍已。
韩非子认为孔子的回答是亡国之言。他就叶地的情况对孔子的建议做了分析:
1) 施行恩惠,教导民众寄希望于恩惠,是坏法的行为,如此政治就更加混乱,以混乱的政治去治理风气败坏的民众,没有见过行得通的。
2) 叶公的英明还不够,不让他提升自己,而是教他舍弃权势而用行恩惠方法争取民众,这不是掌握权势的方法。
然后韩非子借机阐述自己的治国之道:
1) 英明的君主施政从小事、易事入手,先确保民无大乱。
2) 让民众跟着奖功罚罪的方向走,而不是跟着君主偶然性的恩惠走。
最后他否定了孔子对叶公高建议的“悦近来远”建议。
哀公有臣外障距内比周以愚其君,而说之以“选贤”,此非功伐之论也,选其心之所谓贤者也。使哀公知三子外障距内比周也,则三子不一日立矣。哀公不知选贤,选其心之所谓贤,故三子得任事。燕子哙贤子之而非孙卿,故身死为僇;夫差智太宰嚭而愚子胥,故灭于越。鲁君不必知贤,而说以选贤,是使哀公有夫差、燕哙之患也。明君不自举臣,臣相进也;不自贤,功自徇也。论之于任,试之于事,课之于功,故群臣公政而无私,不隐贤,不进不肖。然则人主奚劳于选贤?
韩非子根据鲁哀公的处境(臣子对外阻碍士人到鲁国来,对内培植党羽愚弄君主)判断,孔子劝说鲁哀公“选贤”,不是任功选贤,而是选择心中的贤才。可鲁哀公压根就不懂选贤,他要懂的话,孟孙、叔孙、季孙对外拒才、对内植根党,是一天也呆不下去的。恰恰是鲁哀公不懂选贤才,这三个臣子才能执掌大权。
接着韩非子举了燕王哙贤子之而非荀子、夫差贤太宰嚭而愚伍子胥的负面案例,说明心臆选选贤会导致亡国。鲁哀公不一定知道谁是贤才,孔子让他选贤,这是让他有燕王哙、夫差之祸啊!
最后韩非子提出自己的理念,英明的君主不会主观臆测地去选贤的,他的办法是“论之于任,试之于事,课之于功”,即从办事能力尚鉴别臣子、用实际工作检验臣子、按功绩考核臣子,只要做到这些,臣子们就会公正无私,不向君主隐瞒贤才,不推荐德才不好的任。
景公以百乘之家赐,而说以“节财”,是使景公无术使智富之侈,而独俭于上,未免于贫也。有君以千里养其口腹,则虽桀、纣不侈焉。齐国方三千里而桓公以其半自养,是侈于桀、纣也;然而能为五霸冠者,知侈俭之地也。为君不能禁下而自禁者谓之劫,不能饰下而自饰者谓之乱,不节下而自节者谓之贫。明君使人无私,以诈而食者禁;力尽于事、归利于上者必闻,闻者必赏;污秽为私者必知,知者必诛。然,故忠臣尽忠于公,民士竭力于家,百官精克于上,侈倍景公,非国之患也。然则说之以节财,非其急者也。
韩非子认为孔子劝说齐景公“节财”,实质是让齐景公没有办法了解富人的奢侈,只是单独地自己节俭而已,这样是不能免于贫困的。齐国地大物博,齐桓公很奢侈,还能让齐国称霸于诸侯,问题的关键是他懂得何处奢侈、何处节俭。做国君的如果不能禁止臣下、整治臣下、节制臣下,而只知道约束自己、检点自己、节制自己,这叫“劫、乱、贫”。
英明的君主让民众没有私心,奖赏归利于上的任,惩罚诈骗、谋私的人,这样忠臣为公家尽忠,民众为家庭尽力,百官在朝廷上廉洁公正,即使比齐景公现在的情况奢侈几倍,也不是国家的祸患。
【解】:
韩非子认为实行法治,尽民之力,使国家富裕才是本,节俭是末,治国要务本而非务末。这有“开源重于节流”的意思。
夫对三公一言而三公可以无患,知下之谓也。知下明,则禁于微;禁于微,则奸无积;奸无积,则无比周;无比周,则公私分;分私分,则朋党散;朋党散,则无外障距内比周之患。知下明,则见精沐;见精沐,则诛赏明,诛赏明,则国不贫。故曰:一对而三公无患,知下之谓也。。(出自《难三》)
韩非子认为孔子没有必要分别给三公三个不同的建议,有一句话就够了,那就是“知下”,即了解下情。了解了下情,就能针对性禁止坏事、杜绝结党营私,然后就能让臣下做到公私分明,然后朋党就会解散,就不会有对外拒人才、对内朋比为奸的祸患了。
从另外一个角度讲,掌握了下面的情况,看问题就会明白;看问题明白,赏罚就会准确;赏罚准确,国家也就不会贫困。
【解】:
韩非子的总旨是针对性“以赏劝,以罚禁”而已,也即法治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