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基本假设是什么

很多书籍、论文都说到企业文化,其概念、定义极多。说到底,文化这个概念,是从人类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引进到管理学的,所以,我们还是从文化人类学的鼻祖、英国的泰勒(Edward B. Tylor)说起。在他1871年出版的《原始文化》一书中,对文化给出了如下定义:“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9泰勒确定了文化研究的两大主题:一是诸多文化可以采用普遍原理进行研究;二是文化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是前一阶段的产物,并影响未来发展的进程。后来的文化研究者,一般都在泰勒的定义基础上加以发挥或者界定。尽管在学界对文化有广义、狭义的争论,但一般人都认为,文化的核心是相对稳定的价值观。研究组织文化的学者,也多以价值观的差异来区别不同的文化。

埃德加·沙因(Edgar H. Schein)比别的学者更进了一步,他也承认别的学者所论证的文化现象,如各种人为事物和价值观,但不同处在于,沙因提出了一个别的学者没有提到的更为核心的文化概念——基本假设。在沙因的文化概念中,企业文化分为三个层次:有形的、意识的、无意识的10。所谓有形的文化,是指各种人为事物(Artifacts),这是各个企业不同文化的初级层次,包括物品、技能、艺术、可视可听材料(如厂训、口号、文件等),这是精神的载体和符号,具有可观察性,人们一般通过这些人为事物来认知和理解企业的精神。所谓有意识的文化,是指价值观(Value),它强调的是“应该”而不是“实际”,这是研究企业文化的人最为重视的,是组织行为的准则。但是,价值观是显现的并且可验证的,企业的物质环境和社会口碑会时时验证企业的价值观,只有经过反复验证的价值观,才能构成企业的信念。所谓无意识的文化,是指基本假设(Basic Assumption),即支配企业行为的无形的、前意识的信条,这些信条当事人自己意识不到,而是作为一种“理所当然”、不假思索、条件反射式的东西支配着当事人的思维和行为。沙因说:“总之,我认为无论在哪一层次上,‘文化’是指:由一些基本假设所构成的模式,这些假设是由某个团体在探索解决对外部环境的适应和内部的结合问题这一过程中所发现、创造和形成的。”

沙因在文化研究上的杰出贡献,就是注意到了基本假设层次并展开相应探索,这一点使他超越了其他学者。在一定意义上,沙因是管理学领域的弗洛伊德,他所进行的研究,其实质是对企业组织的精神分析;他要揭示的,是企业文化的无意识或者前意识。作为企业家,要真正了解自己的企业,只有进入基本假设层次,才可能深化认知,否则,了解到的往往只是皮相,还有可能把表象当本质。

由于基本假设是隐性的,所以当事人自己不会意识到。就像精神分析师不能对自己进行精神分析一样。在企业文化研究中,基本假设要靠局外人来发掘。由于各种原因,局外人所判定的基本假设,有可能当事人不会承认。更重要的是,由于揭示基本假设有可能会给当事人带来不适、困惑甚至痛苦,所以,对这种揭示,当事人极有可能会抗拒。

例如,我们通过各种教育,树立和培养了“劳动光荣”的理念,在显意识层次上,人人都赞扬劳动。如果说某人鄙视劳动,多会遭到该人的反驳。然而,“劳动教养”和“劳动改造”的存在,把劳动视为惩罚罪犯的手段,能够映射出人们对劳动的真实看法。真诚宣讲“劳动光荣”的人,无意识的内心却视劳动为苦役。即便是在具有基督教传统的西方,亚当被逐出伊甸园的隐喻,也能看出人们在无意识层次对待劳作的态度。

再如,现在有许多大学,在招聘人员时前提条件是获得博士学位,但同时要看第一学历。这在显意识层次是对学历和能力的重视,而在潜意识层次却充分反映出对博士学位的不屑甚至反感。它所传递的真实信息是,只有本科出自名校的人,质量才是可靠的。其前意识是:哪怕是名校(包括本校)的博士,其培养也掺了水;其无意识是:博士学位是为了满足官方要求的门槛设置,同能力水平无关。这样的推论,恐怕会遭到大学管理层的强烈反驳,因为他们内心拒绝这种推论。这就需要进行逻辑检验和行为检验,以确认基本假设的可信程度。

哲学家金岳霖,曾经对中国的两句俗语用逻辑打趣证谬,说:“金钱如粪土”、“朋友值千金”,结论就是“朋友如粪土”。这种逻辑推论,正好可以揭示出那些口头声称“金钱如粪土”者,在潜意识层次对金钱的重视,如果真“如粪土”,他就不会这样强调了。

那么,中国企业的基本假设是什么?每个具体企业的基本假设是什么?弄清楚基本假设,在宏观上有助于转型和创新的战略与政策,在微观上有助于企业的变革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