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标法:实践参考与潜在风险
对标法是指参照标杆企业或行业模型进行架构设计,本质是 "抄作业" 逻辑,具有省时省力的特点。应用时需注意对标对象的选择策略:
·
整体对标:适用于商业模式基本一致的企业,如手机行业的小米、OPPO、vivo 之间。它们同属 TO
C 消费电子领域,流程架构在用户研究、产品开发、渠道销售等模块具有高度相似性,整体对标能快速获取成熟架构框架。
·
局部对标:针对特定业务模块借鉴,如供应链领域参考 SCOR 模型。某服装企业在优化库存管理流程时,局部对标 ZARA 的快速补货流程,结合自身物流能力调整后,库存周转率提升 30%。
·
内外部对标:集团企业可内部对标成熟业务模块,外部则关注行业最佳实践(如 IPD、LTC 等)。某多元化集团的地产板块对标内部商业板块的客户关系管理流程,同时外部对标万科的项目开发流程,形成兼具集团特色与行业先进性的架构。
对标法的风险与挑战体现在:信息获取局限,难以获取标杆企业的核心架构信息,公开资料多为过时内容;管理环境差异,国外管理理念与国内实践存在鸿沟,如直接对标 APQC 可能水土不服。例如某国内制造业企业照搬德国车企的精益生产流程架构,却因国内供应商协同能力不足,导致流程执行卡顿。
(二)CBM 法(组件化业务模型):精细化管理的尝试
CBM
法在国外企业应用较多,但国内企业受管理成熟度限制,成功案例较少。其核心逻辑是将架构分解为三个模块:
1.业务能力:企业执行特定业务所需的能力集合,如快递企业的 "揽收能力" 包括网点密度、收件时效等。
2.责任级别:明确决策、控制与执行的角色划分,例如在采购流程中,CFO 负责预算决策,采购经理负责供应商选择,采购员执行订单操作。
3.业务组件:结构化的业务模块,与流程架构中的组件概念一致,如 "供应商管理" 业务组件包含供应商准入、评估、合作等子模块。
华为曾在财经领域尝试 CBM 法,虽逻辑先进但因组织能力不足未能完全落地。例如在预算流程中,CBM 法要求各业务部门深度参与预算编制,但华为部分部门因长期依赖财务部门主导,难以适应新的责任划分,导致流程推行受阻。因此建议国内企业谨慎采用,需先评估自身管理基础是否匹配。
(三)Y 模型法:价值流与业务能力的融合
Y
模型法是当前多数企业更适用的架构方法,其核心创新在于同时考虑价值流与业务能力两个维度:
·
价值流:业务的流程步骤,如快递行业的揽收 - 运输 - 分拣 - 派送流程,它是业务的 "行动路线图"。
·
业务能力:支撑价值流高效执行的能力,如快递企业的网点密度、仓储能力、干线运输能力,它是价值流的 "动力系统"。
时间:54:20
以顺丰为例,其从深圳到北京的快递次日达能力,源于航空运输的干线能力,而部分企业依赖公路运输则时效较慢。这体现了相同价值流(收件 - 运输 - 派件)下,业务能力差异导致的效率差异。实践中,Y 模型法的设计步骤包括:
1.确定流程分类(L1 层级):基于波特价值链分解,如将企业流程分为核心业务流程(研发、生产、销售)和支撑流程(人力、财务)。
2.基于价值流与业务能力分解 L2-L4 层级:在 "销售流程" 分类下,L2 层按价值流分为市场开发、客户跟进、订单交付等分组,同时每个分组需匹配销售团队能力、渠道覆盖能力等业务能力。
3.设计流程视图:明确业务衔接关系,例如销售流程视图需显示市场部门与客服部门在客户售后环节的输入输出标准。
4.编制流程卡片:细化模块描述,如 "客户跟进" 流程卡片需说明目标客户画像、跟进频率、沟通话术等细节。
5.制定流程规划:明确实施里程碑与资源投入优先级,例如某企业在流程规划中,将
"销售流程数字化" 作为 Q2 重点,优先投入 IT 资源开发 CRM 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