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强榜上的医药企业,大多数是中国医药企业的佼佼者,但毕竟不是全部。
对比历届的百强名单,有一些企业,名次可谓一滑再滑。更有甚者,在最初的榜单上还能看到名字,几届之后已悄无声息,再也没有出现过。
在中国医药产业这个数千家企业的大生态中,能入围,至少曾经入围了百强,表明它们至少还算凶猛。
但相比其他蒸蒸日上的竞争者们,它们更多显出的是疲态。也许困兽是对它们真正准确的描述。
其实,一旦陷入了战略困境和模式困境,无论是否是百强企业,都会成为困兽。
放眼未来,这些困兽也许无时无刻不在问:光明在哪里?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在百强企业中,有这样一群老企业,已经连续多年排名下滑。它们有着极其相似的基因:
有着不短的历史,多数诞生于早年的计划经济时代,为各级五年计划的产物,有些甚至更早,可以追溯到革命战争年代;
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根正苗红,最初的建设往往是动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甚至当时宝贵的外汇资源,进口了相当数量的先进设备;
较多的分布于数十年前中国工业的核心区域,以抗生素和一些常规普药为主要产品;
在早年中国医药产业尚不发达的年代,它们多为国家的产业栋梁,大量生产供给紧缺的基本药品,为国家做出了重要贡献,当时的员工往往为能够在这样的企业工作而自豪;
但如今,它们开始遭遇类似困境,举步维艰。
改革开放以后,在市场经济、国企改制等大潮冲击下,它们中的一些规模不大、根基不稳企业,已被早早淘汰。剩下的一批企业,顺应了时代的变迁,做出了一些相应的改革,诸如上市融资、战略重组等。
但实质上,这些调整并没有对这些老企业起到有效的改造。究其原因,是这些看似现代化的改造,最终往往只是形式上的变化。
它们也许试图重新规划新的战略方向,却从来没有结合自身的历史沿革和行业的未来趋势,真正自上而下的进行明晰的规划,更不用说战略路径的落实;
它们也许有过战略重组,却没有真正引入拥有产权、话语权的战略投资者,引入现代企业的理念,对企业的产权、管理结构等各方面开展真正的改造;
它们也许也进行了上市融资,但却并没有明白此番行为能给企业带来怎样的变革契机,更没有利用好相应的资金和机遇,实现对企业的调整;
它们确实也希望能引进新的人才,但却似乎从没有过系统的目标和规划,原本企业的状况就难谈吸引力,好不容易引入的新人,又往往与原有的文化氛围格格不入,多数不得不黯然离去。
包袱太重,阻力太大,身躯太僵,意识太旧,更为困难的是,骨子里仍然习惯了行政指令指导企业的它们,如今已然步履蹒跚。也许,唯有通过有意愿、有能力、有眼光、有力量的管理层,进行一番深入骨髓的改造,这些老兵们才有望再度昂首走向未来。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有一类医药企业,在新时期,开始面临另一种困境。
它们有着知名的品牌,无论是企业品牌或是产品品牌,即使是现在,仍然为市场和广大受众所熟知;
它们过去的各个历史时期,都有过不同的辉煌,创造了深厚的历史积淀;
它们并非没有求变,过去的历史沿革中,它们曾无数次应对了时代的不同变迁,繁衍至今。
客观地说它们此刻的经营状况,在同行中并不算差,规模、业绩、利润都还是对得起员工和股东。即使在未来突然遭遇重大变故,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它们并不会突然死亡。
可是它们在百强中的排名也在逐年下滑,虽然比较缓慢。在市场上,眼见一批批新贵迅速成长,这些企业中的有识之士内心可谓五味杂陈。其实它们越来越意识到,这大概就是所谓的温水煮青蛙,看似不激烈,实则正在缓缓滑入危机。更要命的是,在这些企业内部,似乎很难引起大变革的共鸣。
的确,利润也许不惊人,但收入并不差,市场上的名头依然响当当,要说企业开始不行了,很难说得过去。
对手也许增速惊人,但从体量上比较,大家是一个数量级吗,何苦去杞人忧天呢?
要变革,从哪里开始?企业看着还挺健康的,倒是一旦改变,许多员工出现了对新行为规则的不适应,业绩反而出现了波动,有人开始聒噪:安分守己挺好,变什么变?几乎很难有相当数量的内部人员拥有足够的远见。如果要改变利益分配规则,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反弹力度不止一点半点,变革举步维艰。
“外部无压力,内部无动力”是这批企业变革难以推行的真正原因。企业盈利在绝大多数时候都是好事,但在需要变革的时候,却意外的成了羁绊。盈利的存在,使得倒逼的力量难以出现。
但是,变革又是必须的,因为环境在变,市场在变,对手在变,模式在变。这批企业,要通过一番努力,在内部唤起变革的共鸣,然后才能再度觉醒,逐步跟上时代的步伐。
追寻:到底痛在哪里
相当多的企业,其实能察觉到自身的病恙,但就是说不出到底痛在哪里。
说营销,也能卖,就是觉得越卖越难,越卖越不知道怎么卖,过去卖的好好的,现在怎么就卖不动了?
说研发,也有,在做,可啥时候能出来?出来后能不能形成新的利润点?自己都没谱,结果就是遥遥无期。
说管理,一片混乱,上层有力无心,中层无心无力,底层开口就是一肚子怨气。
说运营,整个企业似乎都在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也在干活,但似乎就是为了月底的工资。
说方向,企业家有概念,高管也能说几句,但一到日常工作似乎与这方向又相去甚远。然后说中下层怎么看企业未来?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要是再来点突发事件搅局,企业上下更是要乱成了一锅粥。
到底问题在哪里?
一切混乱,其实缘于战略的混乱。没有战略的企业,看不清环境,看不清自身,看不清未来,如同被蒙上了眼睛,后果自然是处处碰壁。
绝大多数的困兽之困,归根结底是战略之困。若意欲有所突破,也当从战略的变革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