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避免流程变革沦为文件堆砌的方法

在企业流程变革工作中,闭门造车导致产出大量无实际价值文件的现象屡见不鲜。要规避这一困境,需深入剖析原因,并从思维转变和行动调整两方面着手。

(一)问题根源剖析

l  专业思维局限:流程 IT 团队过度依赖专业知识,未开展充分调研,盲目推进体系架构搭建、文件梳理等工作,忽视企业实际业务需求与运营问题。例如,按今年梳理、明年优化、后年再造的固定模式开展工作,脱离实际业务场景。

l  缺乏客户与价值思维:未明确老板、业务部门负责人、外部客户等核心客户群体,无法站在客户视角思考问题,缺乏同理心,导致工作方向偏离价值创造目标。

l  战略与运营脱节:企业经营数据缺失,流程 IT 团队未参与战略制定与经营活动,与战略、运营层面断层,难以形成经营思维和价值思维,只能从流程专业单一角度开展工作 。

(二)效应对策略

1.强化调研,把握业务实际

摒弃先入为主的流程专业概念,深入业务一线,通过访谈、观察等方式,了解真实业务运营情况,挖掘核心矛盾与问题,掌握客户真实需求。

2.树立客户与价值导向思维

明确客户群体,以客户需求为出发点,培养同理心,聚焦核心矛盾、问题和指标,将流程优化与变革工作与客户价值紧密结合,避免单纯追求文件成果。

3.培养经营思维,实现深度融合

l  团队 BP 化转型:流程团队人员专人专项跟进特定业务领域(如 IPDLTC),设置 AB 角,深入业务部门办公,与业务人员紧密协作。

l  主动参与经营活动:流程团队领导带领成员拜访业务部门领导,表明转型决心和赋能目标,争取参与业务部门月度经营分析会、周会等会议,在会议中捕捉业务痛点,主动提出流程优化建议,从流程管理角度帮助业务部门解决问题。

l  立足当下解决问题:策划流程变革工作时,聚焦业务部门当下核心矛盾和问题,避免过度关注长远规划和体系建设,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边解决问题边完善体系,实现流程团队与业务部门的相互成就。

 

(三)集团过度管控,导致子公司文山会海

在企业管理中,部分集团性企业常对子公司过度管控,导致子公司陷入文山会海,工作难以推进。而华为让听得见炮火的人呼唤炮火的理念,在流程体系建设方面的实践,为这类企业提供了新思路。

华为在各体系设立 3D 团队,这个虚拟组织由业务专家以及流程、数据、质量等方面人员构成,专门负责本业务域的变革规划、项目策划与实施管理。与多数企业将项目管理集中于集团层面不同,华为强调将变革项目前置到业务系统。因为业务部门最清楚自身的变革需求、痛点所在,也更能判断投入产出是否值得 。

所以,除数据湖建设、整体技术架构搭建等服务于所有业务域、单个业务域难以完成的公司级大型项目,由公司统筹推动外,大部分项目都鼓励各业务域自主开展 。

对集团性企业的启示

1. 避免过度管控

对于旗下产业多元的子公司,集团流程团队应避免强管控。集团往往缺乏对子公司具体业务的深入了解,过度管控不仅无法发挥有效管理作用,还会限制子公司发展,造成变革资源闲置与子公司需求积压 。

2.给予自主空间

减少审批备案等繁琐程序,让子公司能够自主推进流程变革项目。子公司贴近业务一线,更了解自身业务痛点,拥有自主决策空间后,可快速响应问题。集团可适当参与子公司项目,借此学习业务,同时着重孵化规划能力,统筹管理公司级重大项目 。

3.打破层级束缚

若集团流程团队自身能力有限,且旗下子公司产业多样、流程管理基础薄弱,不应强行统一节奏。应给予子公司充分自由,允许其根据自身情况开展项目,集团不过多干涉具体方式,避免形成层层等待指令的僵化模式,防止企业发展受限于高层决策 。

l  集团职责:着重孵化未来规划能力,搭建 C 架构、数据结构等体系;主导公司级大项目,如多子公司采购独立化等涉及全局的项目。

l  子公司权限:自主处理内部流程变革、优化等项目,集团减少干预 。

常见问题:子公司内部项目流程复杂,需向集团流动部门层层备案、评审,导致项目执行周期大幅延长(如原计划 1 月的项目拖至 6 月 ),降低基层工作信心与积极性。

应该:减少官僚主义,避免用繁琐程序束缚子公司手脚。推行分权制管理,让子公司根据自身业务痛点自主决策,提高问题解决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