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35 岁现象的核心原因
现在职场上的 35 岁现象,主要有四个原因:
- 原因一:人才供给过剩
中国年轻人多,企业有更多选择,尤其是基础岗位,年轻人学习能力强、工资要求低、干劲足,对 35 岁以上的职场人形成竞争压力。
- 原因二:知识更新加速
现在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以前学的知识,1-2 年后可能就没用了。比如流程管理,十年前只要懂流程梳理、文件编写就行,现在需要懂流程 + 业务 + 数字化 + 变革,要是不持续学习,35 岁后知识体系就会落后,跟不上企业需求。
- 原因三:企业经营压力大
经济环境困难,企业要控制成本,提升投入产出比。35 岁以上的职场人,职级和薪酬较高,但如果能力没跟上,不能给企业创造相应价值,企业就会选择更 “性价比高” 的年轻人。而且很多人
35 岁后,有家庭负担,精力分散,学习动力下降,思维容易僵化,不愿意接受新事物,也不愿意听别人意见,在需要变革的企业里,很容易被淘汰。
- 原因四:技术替代效应
数字化、AI、自动化的发展,替代了很多基础工作。比如工厂里的 “黑灯工厂”“灯塔工厂”,用机器人替代人工;办公室里的数字化系统,替代了很多数据整理、流程督办的工作。35 岁以上的人,如果只会做基础、重复性工作,很容易被技术替代。
4.2 应对 35 岁现象的核心逻辑
35 岁现象不是 “社会不公平”,而是时代变化的必然结果,应对的核心是 “主动进化”,而不是被动抱怨:
- 接受时代节奏的变化
现在的职场节奏,就像足球教练的任期 —— 十年前英超教练在一个俱乐部待 5-20 年很正常,现在很多著名教练 1-2 年就下课,甚至几场比赛踢不好就被解雇。职场也是一样,不能再用十年前 “稳定、慢成长” 的思维要求现在的环境,要接受 “快节奏、高要求” 的常态。
- 终身学习,持续更新能力
终身学习不再是
“口号”,而是生存之本。比如做流程的人,35 岁后不能只懂流程,要叠加业务、数字化、变革能力,甚至要懂战略、经营,成为 “综合型管理人才”。要是还抱着 “躺平”“按经验做事” 的心态,肯定会被淘汰。
- 主动转型,拓宽职业边界
不要在一个岗位、一个领域 “死磕”,35 岁前要多尝试跨职能、跨业务的工作,比如做流程的人,主动参与战略项目、人力资源项目、数字化项目,积累跨领域经验,这样 35 岁后才有更多转型机会,比如从流程转战略运营、转数字化转型,甚至转业务负责人。
- 打造不可替代的核心价值
企业淘汰的不是
“35 岁的人”,而是 “35 岁还没核心价值的人”。要让自己具备 “不可替代” 的能力,比如懂某个细分领域的深度业务(如 IPD、LTC)、能解决复杂的变革问题、能推动数字化转型落地,这些能力不是年轻人短期内能学会的,自然不会被轻易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