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流程并非适用于所有业务场景
流程在不同业务领域的适用性不一样。对于非常新的创新业务,比如孵化期、创新期的业务,业务成熟度低、规模小、管理复杂度不高,流程管理不是最优先、最有效的工具。这个阶段,业务策略、组织调整、关键人才选拔、绩效设计才是主要的管理手段,流程排在最后。
创新业务阶段的流程,更多是以大制度、大流程的形式存在,是 “灰度” 的,只要把相关部门、岗位的大职责分工、做事原则界定清楚就行,不会写太细,因为业务本身还在变化,需求差异也大,没法定细节。
流程管理的 “主战场” 是有一定流程应用成熟度、组织和业务规模大、业务复杂、对协同和端到端绩效要求高的场景。比如 To B 的大企业、提供综合解决方案的企业,需要端到端多角色、长周期、多阶段的复杂协同;大规模制造企业,要把成本降到极致,提高行业集中度和竞争壁垒,就需要极致的信息化、智能制造、少人化、标准化,这时候对流程的诉求就很强。
而像腾讯、字节跳动这些互联网企业,更多是产品思维,通过产品线、事业部的机制来协同,流程尽可能通过 IT 封装实现,不会做太重的流程。很多小企业老板甚至没听过 “流程”,只知道制度、ISO 质量体系文件,还觉得体系是 “应付外审、拿证书” 用的,这也说明流程管理需要一定的组织规模、业务规模、业务成熟度和协同需求做支撑。
2.2 别被 “专业方法” 困住,要对准价值
很多人视野不够,容易把一本书、一个工具当成
“圣经”,比如觉得 “先要做流程架构设计,才能做流程建设”“先梳理再优化”,这些说法有道理,但有前提条件。专业人才写书、做直播,不可能把每句话的前提条件(if、not if)都讲清楚,太复杂了,只能分享特定场景下的经验。
要是没有判断力,在企业里死搬硬套,比如一定要先搞架构、搞清单,再做流程,梳理流程的时候不带着优化解决问题的思路,这样的梳理没有价值,领导也不会满意。方法是抽象的模型,应用的时候要对准价值、对准客户需求、对准资源、对准领导给的时间、对准问题,是用综合方法、裁剪方法还是定制方法,需要灵活调整。
2.3 战略与流程的结合点:从 “职能分割” 到 “环环嵌套”
现在很多企业在组织上做集成整合,比如设企管中心、总裁办、战略及运营中心,就是为了打破原来的职能条块分工(管采购的、管研发的、管营销的、管战略的、管流程的、管 IT 的各干各的),形成 “大圈套小圈”
的协同模式。
比如战略部门变成 “战略及运营部门”,从战略到经营计划、到流程、到组织绩效、到会议、到评价,形成一个闭环;营销部门从 “只做营销” 变成 “LTC 闭环”,从线索到回款,中间需要供应链的时候,就嵌套供应链的 “订单到交货闭环”,职能之间不再是分割的,而是环环嵌套的整体。
考核和运营也越来越强调端到端,比如客户满意度,不能只考核客服部门,因为客户满意度涉及打样、报价、订单、售后、展厅等多个环节,需要先确定端到端指标的牵头人、监控人,再把指标分解到各个部门、岗位,共同实现客户满意。
所以,战略和流程的结合,不是让流程去套所有战略,而是在战略落地的过程中,用流程打通各个职能环节,形成闭环,让战略从 “抽象目标” 变成 “可执行的端到端动作”。
2.4 《营销、研发、供应链:业务架构与流程管理》书籍特色
这本书是我和谭旭辉老师合著的工具书,当时写这本书,是因为市面上很多营销、研发、供应链的书偏高阶,只讲模块、管理思路、逻辑、思想、原则,虽然有价值,但刚接触这些领域的人只能听懂一半,需要更具象的信息。
比如 LTC 到底有多少个流程?每个流程有多少个节点?节点的流程逻辑是什么?线索管理有几个子流程?每个子流程的活动节点、流程图是什么?LTC 的指标怎么定义?每个业务域涉及什么系统?这些 “从零到一” 的琐碎内容,很多书不愿意写,觉得太细,但对学习者来说,没有这些基础,根本看不懂高阶内容。
流程加业务,不是让流程人员去掌握业务的 “技术细节”(比如制造一个零件的公差是 0.01 还是 0.02),而是懂业务的 “运营管理体系”,包括业务的流程、基本逻辑、原则、核心节点、相关 IT 系统、报表、绩效数据。懂了这些,就能和业务专家协同 —— 业务专家是 “点状思维”,懂具体业务技术;流程人员是 “全局思维”,懂业务运营体系和端到端解决方案,两者互补,而不是替代业务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