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生式战略路径

当一个行业进入成长中后期和成熟期,外延式战略就不适合企业了。从市场上看,留给企业外延式增长的空白点已经很少了,那么这个时候企业的增长就只能是纵向渗透的内生式增长,大家比拼的就是综合的专业运营能力了,这也是每个企业要成为行业领导者的必经之路,没有其他的捷径。

从产品运作上看,外延式增长是做加法,而内生式增长则是做减法,将单品销售规模做大。

从客户合作上看,外延式增长是注重招商,而内生式增长则是帮扶客户做大规模。

从渠道运作上看,外延式增长是增加渠道拓展类型,而内生式增长则是强化渠道掌控力。

从区域拓展上看,外延式增长是不断进入新区域,而内生式增长则是将市场纵深做透。

从品牌推广上看,外延式增长根本顾不上进行品牌推广,而内生式增长则要通过品牌打造来有效占据消费者心智。

从团队建设上看,外延式增长要求销售人员以招商和客情建设为主,人数也不多,而内生式增长除了客情外,还要帮扶经销商运作市场并管控市场秩序,且市场上派驻的人数相对较多。

从管理要求上看,外延式增长只注重销售任务达成,对过程没有过多要求,而内生式增长则兼顾销售任务和过程管理,在完成销售任务的同时也要强化对关键销售环节的规范化管理。

企业的经营过程存在不同的阶段,从一个企业的发展来看,一定会存在外延式的粗放式增长阶段,也一定会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向内生式增长阶段发展。关键就在于调味品企业如何把握好实施外延式增长和内生式增长的节奏,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对转折点的把握。

这里面存在两个关键要素:

(1)调味品企业要通过洞察行业态势来掌握经营节奏。

企业经营的模式没有绝对的好坏,只有合适与否,在合适的阶段采取合适的方式就是正确的。对于企业而言,外延式的增长是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的。那么,什么状况才适合外延式的增长模式呢?外延式增长模式的特点主要体现为数量+填补空白取胜。

所谓数量取胜,就是企业通过不断进入新区域、不断增加经销商、不断推出新产品、不断进入新渠道,随着上述几个方面数量的不断增长,会推动企业规模的迅速扩大;所谓填补空白,是与数量增加相关联的,是指企业抢占先机,先于竞争对手进入新区域和新渠道,抢先对市场完成布局,从而实现销售规模的扩大。

中国企业在快速发展中,其实都是贯彻着这种“数量+填补空白”的经营原则,也就是外延式增长的模式。从结果来看,这种模式的好处就在于能够快速使企业实现业绩的提升和规模的扩大,而且在操作上比较简单和快速见效,所以屡屡被企业采用。基于外延式增长模式的特点,意味着其适合的是行业或产品处于开始和快速发展的阶段,这个阶段行业格局没有定型,市场迅速放量,群雄崛起,谁跑得快谁就可以抢占果实,至于能够干得多好,这个时候并不重要,可以说在中国大部分行业的发展过程中都存在这种普遍现象。

然而,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行业格局逐渐稳定,市场集中度不断提高,消费激情也开始减弱,再采用外延式增长的模式可能就不再合适了。也就是说,到了行业或产品发展的成熟期,“数量+填补空白”模式的边际效应已经开始大幅度降低。就像中国现在到了人口红利消失的时候,再采用这种外延式增长模式就没有那么大成效了。这个时候,企业就必须将外延式增长模式调整为内生式增长模式,将“数量+填补空白”模式转变为“质量+深度挖掘”模式,自身的角色也从“猎人”转型为“农夫”,不断深入挖掘细分市场潜力,与消费者进行深度沟通,对渠道网络进行不断完善和强化管控,建立更高的竞争壁垒,这样才能使企业获得持续发展。

(2)调味品企业不要因短期业绩而忽略战略转型。

道理容易讲明白,但是在企业实操的过程中要做到并不容易,这不是方法的问题,而是思维惯性、利益及心态的问题。现实中一个突出现象就是,企业往往因短期业绩的压力,不得不继续沿用以往外延式增长的模式,其中的纠结在于内生式增长模式对企业的要求较高,也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和资源来实现,而企业往往等不及。在从外延式增长向内生式增长转型的过程中,企业还可能面临短期业绩增长下滑和利润减少的状况,这就令企业更加难以下定决心了,于是又重回原来的粗放模式,以短期的业绩来麻痹自己对未来发展不确定性的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