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个硬性理由告诉那些正在辞退35岁以上员工的公司,别办傻事儿
近年来,关于企业辞退35岁至45岁中年员工的声音不绝于耳,现实中也确实有那么一些企业真的是在做这件事情。对此,我郑重提醒:如果你是一家有着正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公司,这样做就是在办实实在在的傻事儿。为什么呢?请看看下面的5点硬性理由。

1.35岁以上年龄的员工正是出成果的黄金期

有人对1901~1999年诺贝尔获奖者最佳成果提出的年龄(获奖年龄要比此还高20岁左右)研究发现,物理学奖获奖者的平均年龄为36.1岁;化学奖获奖者的平均年龄为38.7岁;生物医学奖获奖者的平均年龄为38.9岁。美国社会学家亚当斯研究了当代4000名学者后得出结论:他(她)们之中有9%是30岁前就出了成果;50%是40岁以后。

成功学者研究认为,一个人要想在某一领域有所成就,至少需要10年以上的理论与实践的积累。如此算来,大多数人出成果的年龄需要在35岁以后。

另外的研究证实,成年人确定自己职业倾向的年龄大都在30岁左右,因此,有职业生涯规划的员工要有所成就,也会在35岁到45岁之间。此时,企业却将其列为了辞退对象,不是很傻吗?目前还没任何有一个权威部门证明,35岁以前的价值创造力高于35岁以后的价值创造力。

2.35岁以上的员工正处于职业的稳定期

有研究表明,企业员工的流动率在5%至15%间,对企业的健康成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不同行业有不同的差别)。但是,当一个企业员工的流动率超过20%时,无论你是哪个行业,都会造成人力资源成本的大幅增加,且会影响到企业经营的稳定性与效益。

有网络调查显示,选择在25岁至30岁年龄段跳槽的人数,是35岁到40岁人数的5倍以上。美国劳动力委员会统计认为,任何一个员工跳槽,其为企业产生的损失都要超过其年度薪酬的1.5倍,如果是专业骨干,其为企业带来的损失将是其年度薪酬的3.4倍以上,企业失去过多的业务尖子甚至会危及企业生存。

3.35岁以上的员工更具有工作韧性

相对而言,35岁以下的员工较35岁以上的员工更有拼劲,然而,35岁以上的员工却相对更有韧劲,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农民都明白一个道理:上短坡用马,上长坡用牛。年轻人属马性,具有更快速的冲劲;中年人属牛性,具有更持续的耐力。

具备持续健康成长潜力的企业,在人力资源上都会追求韧性资源与爆发性资源的匹配。有一定比例的35岁以上员工,企业更有抵抗打击的能力。因为,他们有更稳定的信念,他们见过更多的风浪,他们有更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4. 35岁以上的员工更能吃苦耐劳

对于人的吃苦耐劳,我并不是想贬低年轻人,实事求是地讲他们确实与年龄稍大点的人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有些企业可能对此素质要求并不高,但相当多的企业还是期望更多的员工能有此素质。

不可否认,有些企业确实需要年轻、有更强激情的员工。但将其经验普适于所有企业合适吗?个别管理者不顾及企业的用人规律,一味地追着别人跑,能跑多远呢?

5. 35岁以上的员工对企业更有感情

在华为曾被称为少年天才的李某,对华为不仅没有感恩之心,还带着300多名年轻技术骨干集体跳槽,给华为造成了巨大损失,然而,他的创业也以失败而告终。后来去了另一家著名搜索公司做CTO,结果整整两年,什么东西也没搞出来。中国有句俗语“日久生情”,当一名员工在一个企业的时间超过若干年后,他即对这个企业产生了感情。这是一种资产。

心理学家研究证实,感情能带来忠诚,同时也能带来价值。当一名员工对企业产生感情后,其管理成本将大幅降低。另外,员工对企业越有感情,社会公民行为则越强。而社会公民行为的强弱,与其践行职能的意愿成正相关。

另外,当企业有将35岁以上员工清退,或拒之门外的苗头时,会在员工中产生一种“临时”性的感觉。怀揣这种念头,你能指望其给你做出多少基础性的研究、或长期性的工作呢?当所有员工都存在这种想法时,你的企业还能存在多久呢?

有人说35岁以上的员工过于‘油腻’、工作缺乏激情、报酬高贡献低、不如年轻人好管理……请问,这些问题是他们造成的吗?当你的企业感觉到有这些问题时,毫无疑问,你的人力资源管理是有问题的。单纯依靠清退35岁以上的员工,更会加速企业的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