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IPD 落地的核心原则与建议

(一)回归业务本质,避免标杆迷信

IPD 不是一套僵化的标准流程,而是一系列优秀业务逻辑的组合。企业落地 IPD 时,需彻底摆脱对标模仿的思维,不要将华为的流程阶段、评审点、模板视为必须照搬的标准答案,而是要聚焦自身业务目的和场景。例如,华为的 IPD 流程因产品线复杂、规模庞大而设计得较为精细,但中小型企业若盲目照搬,会导致流程冗余、效率低下。正确的做法是:先明确我们的产品要解决什么问题?我们的客户是谁?我们的资源和能力如何?,再基于这些问题,从 IPD 中提炼适配的逻辑(如跨部门协同、前期充分分析),设计符合自身的流程。

(二)抓住的关系

IPD 落地中,是业务目的和价值创造逻辑,是流程形式、组织分工和工具模板。企业需优先明确,再设计,避免本末倒置。例如,先确定提升产品商业成功率的目的,再推导需要充分的需求分析、跨部门协同、递进式评估的逻辑,最后才设计需求管理、产品策划、产品开发的具体流程和模板。若反过来,先照搬流程形式,再试图套用到业务中,只会导致流程空转,无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分阶段推进,容忍不完美

IPD 变革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分阶段落地,初期避免追求完美流程。建议先从核心环节(如需求管理、产品策划)入手,跑通基本逻辑,再逐步完善细节。例如,需求管理流程初期可先聚焦需求收集和闭环,确保需求不流失,待习惯养成后,再引入跨部门分析和分级分类;产品开发流程初期可合并部分评审点,待团队协同效率提升后,再细化评审标准。同时,要容忍初期的不完美,比如跨部门协同效率低、模板不够精细,这些问题可通过持续复盘和优化解决,关键是先让流程跑起来,再逐步迭代。

(四)强化的认同,避免强制推行

IPD 落地的关键在于的认同,而非单纯依靠行政命令强制推行。若员工仅口服(因老板要求而执行),不心服(不理解流程价值),流程最终会沦为形式。企业需通过以下方式提升认同:

  • 宣导逻辑:向员工讲清楚为什么要做 IPD”“IPD 能解决什么问题,而非仅强调要怎么做。例如,向研发人员说明跨部门协同不是增加负担,而是提前发现生产、销售中的问题,避免后期返工
  • 试点先行:选择 1-2 个产品项目作为 IPD 试点,做出成功案例,用实际效果(如开发周期缩短、产品销量提升)证明 IPD 的价值,再逐步推广。
  • 利益绑定:将 IPD 落地效果与员工绩效、部门绩效挂钩,例如,将跨部门协同表现纳入 PDT 成员的考核,将产品成功率纳入研发部门的考核,提升参与积极性。

(五)沉淀内部经验,形成活的流程

IPD 流程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根据企业业务变化、行业趋势持续优化,形成活的流程。建议企业建立 “IPD 经验沉淀机制

  • 案例库:收集 IPD 落地中的成功案例(如某产品通过充分策划实现销量翻倍)和失败案例(如某产品因需求分析不足导致滞销),提炼关键经验和教训。
  • 定期复盘:每季度或每半年组织 IPD 复盘会,邀请各部门代表参与,讨论流程中存在的问题(如评审效率低、协同不畅),提出优化建议。
  • 动态调整:根据复盘结果和业务变化(如新产品类型、新市场需求),调整流程细节,例如,进入新行业时,需补充该行业的特殊需求分析环节;引入新技术时,需更新技术可行性评估标准。

总之,IPD 落地的核心不是复制标杆,而是理解逻辑、适配业务。企业需从自身目的出发,构建适配的业务逻辑,再设计流程、组织和工具,同时注重人的认同和持续优化,才能真正发挥 IPD 的价值,实现研发管理的本质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