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就近就业”促使城镇重新进行战略定位

城镇化“第二浪潮”来袭,“就近就业”成为城镇化新的旋律,小城市要重新规划城镇化的发展。

人口流动带来的问题显而易见,城乡差别越来越大,减少人口流动是大势所趋。减少人口流动,就必须解决“就近就业”问题,这一点已经列入政府工作的议事日程。

2014年的“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依托。今后一个时期,着重解决好现有“三个1亿人”问题,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

李克强指出,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在“十三五”时期重点向中西部倾斜;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在有条件的地方设立国家级产业转移示范区,鼓励东部产业园区在中西部开展共建、托管等连锁经营,以“业”兴“城”,做大做强中西部中小城市和县城,提升人口承载能力,促进约1亿人在中西部就近城镇化,逐步减少大规模人口“候鸟式”迁徙。

但城乡差距问题不是一年两年可以解决的,有观念上的,也有惯性的,一方面政府要求就近就业,另一方面沿海就业惯性还将持续5-10年;一面是拉,一面是跑。

之前的“村村通公路”工程做的不伦不类,4.2米宽的公路明显不适用。这项政策的本意是好的,但是不科学,这个宽度的公路完全不能通会车。所以,即便那些村子的风景很美,游客们去过一次后,再也不想去第二次,越是在有待开发的地方,这种现象就越明显。我们工作室在广西做策划,对各地进行勘查时发现,村村寨寨都能见到这样的路。

广西融水县雨卜的马路

上图是我在广西调研时所拍,图中是广西融水县雨卜,这里虽铺了路,但是路太窄,旅游业很难发展起来。

连接这些地方的小城市、小城镇小而差,大城市的一些问题却在这些城市显现:街道拥挤、乱摆卖、乌烟瘴气,这些城市几乎是大城市改造的前身。

我认为,解决“就近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是转变“营商方式”,即如何赚钱,怎样赚钱的问题,赚“同样感觉”的钱。解决“就近就业”问题,就必须解决大城市和小城市、小城市和小城镇的“生活方式”、“营商方式”同质化的问题。改变城市越小,生活环境、营商环境就越差的情况。发达国家已经基本解决了这些问题。从这个角度看,这些小城市、小城镇亟需解决的问题很多,建立城市的商业生态系统,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都必须从战略定位做起,然后对这些城市的各个系统进行规划,让那些从大城市回家,选择“就近就业”的人感到舒适。

“就近就业”让更多城镇升级为核心城,这些城市既要面临城市的升级改造,也要满足“就近就业”所需要的一切,因此,这些城镇的战略定位要充满生机,使城镇蓬勃发展。这样的战略定位要做到“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抓住特定产业,优化特定资源,避免口号式的战略定位,根植于新型社会的需要。我们工作室对葫芦岛南票区高桥镇进行战略定位策划时就遵循的这个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