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什么很多营销人并不喜欢看营销书籍
绝非营销人不好学,少年顽劣是因为没有经历生活的毒打。一旦成年,涉足营销行业,如同穿上红舞鞋,欲罢不能。压力和挑战如附骨之蛆,日日不得安宁,睡觉都想着市场,做梦都扛着销量。
营销人,对工作中碰到的具体营销问题的求知欲,如同求生欲一样强烈。
遗憾,翻开市面上的营销书籍,七拐八绕地讲知名案例、经典理论,就是不告诉营销人员面对“电商砸价怎么办”“经销商不主推、不执行厂家策略怎么办”……具体问题的具体解决动作、执行工具、工作模板。
这些专家们不屑细讲、不会讲的具体问题,才是营销人员的柴米油盐和人间烟火。
很多营销人不爱看营销书籍,其实是因为失望了太多次,心冷了。
(2)营销理论的产生和衰亡周期
营销理论不重要吗?
NO!
读书,不可急功近利,经典营销著作讲的是理论,但是前沿理论造成全行业营销行为变革和迭代,这是常态。
所谓前沿营销理论,都经历四个阶段:
一是不被人们认知,觉得是痴人说梦,众人侧目。
二是有人探索先行,经历九死一生凤凰涅槃,取得成功,众人仰慕。
三是大家蜂拥而上,争相模仿,奉为行业圭臬,包治百病,春风如沐。
四是过度同质化竞争之下,新的营销前沿理论取而代之,那个曾经风光一时的老版理论,要么脱胎换骨自我迭代,要么黯然谢幕。
起于青萍之末,止于草莽之间。
远的不说,想想这二十年,“深度分销”这个营销新理论就是这么走过来的。
(3)到底是营销理论指导实践,还是营销实践指导理论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循环论证,此题无解。
网上妙文,将此置换为另一个问题,先有爸爸,还是先有儿子?
结论:在儿子出现之前,爸爸其实不是爸爸。
听起来,有点父与子、鸡和蛋互为因果。
此论,逻辑上并非无懈可击,但截至目前是最优选。
营销理论和营销实践的关系,同理。
世界上绝大多数理论的创新的发明,都不是理论家科学家臆想推测出来的,都经历三个阶段:
先有理论设想。
然后是千百次的实验室实验失败。
最终通过某次实验,找到成功方法,大样本点进一步实验成功,取得论证成果。
有了这个坚实的实验室数据佐证,新的理论才由此诞生,成为“新”发明,“新”理论。
不信?
你去问爱因斯坦、伽利略……
再不行,就近问问屠呦呦老师也可以。
营销理论的创新、发端,一定不是理论家臆想的。
而是他们观察到个别企业、个别市场、个别营销实践,正在走出与众不同的方法路径,获得成功。
然后“观察总结提炼,试点推广复制”,诱发了营销理论的产生。
最后,通过大样本点的测试,“发现”了新的营销理论焦点,对外传播,指导了大范围的营销变革。
营销理论和实践,也是互为因果。
难能可贵的是,“观察总结提炼,试点推广复制”12个字。
(4)实践总结,升华到理论
营销人,书,还是要读的。我的读书观点:
经典营销理论书籍,读读看,也许不能解决眼下问题,但是潜移默化、积少成多,能提高营销素养、拓宽思维方式。
能解决眼下实际营销问题的实战书籍可遇不可求,一旦发现一个好的作者,就把他的所有书和文章都搜刮来看,毕竟这样能立竿见影,给你方法的书不多见。
2021年5月,许翔先生的专著《一线城市经理/主管全渠道管理手册》问世,邀我作序。
没想到,仅仅相隔两年,许翔的新著《快消品销售主管城市开发实战指南》又完稿,我再次作序。
许先生是在任的跨国企业高管,繁忙工作压力之下,尚有这份出稿速度和自律,难得。
阅读大作,以故事叙事的风格,“观察总结提炼”,销售主管城市开发的全过程。
穿插各种执行工具,工作模型。有理论框架,更有具体的执行细节。把鸡毛蒜皮的工作实践,总结成理论系统。
方便读者,试点推广复制。
同时,国际企业的营销理论框架,指导工作实际问题,使之成为系统,而非碎片化。
此书兼顾。
推荐营销同仁们学习。
魏庆,写于2023年11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