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程梳理的价值指标体现
流程梳理虽耗时,但可通过以下方式体现价值:
效率提升:如报销流程优化后处理时间缩短;
成本降低:某企业采购流程优化后,年采购成本下降;
风险控制:合同审批流程标准化后,法律纠纷减少;
员工满意度:流程清晰后,员工推诿现象减少,满意度提升。
(二)中小企业启动流程工作的时机及流程优化原则
启动流程工作的时机
1.战略规划阶段:建议在年初制定战略或战略调整时同步启动,如企业明确 “拓展区域市场”
战略后,需立即优化组织架构(一级流程),再逐步梳理岗位与流程,确保战略落地。
2.业务淡季:避免在旺季开展流程优化,选择业务低谷期(如生产企业春节后、商贸企业季度间隙)推进,减少对运营的影响。
3.管理问题凸显时:当出现部门推诿、流程耗时过长(如报销超 10 天)、执行无标准等情况,可针对性启动优化,例如某企业因采购流程混乱导致库存积压,通过流程梳理快速改善。
流程优化的核心原则
1.战略导向:流程是战略落地的管道,需从组织架构到具体动作形成战略执行链条,如战略聚焦 “客户满意度”,则需在流程中强化投诉处理环节。
2.效率优先:合并低效环节(如报销多签合一)、删除无效动作(如冗余报表)、引入高效实践(如下放销售定价权)。
3.责任到岗:突破部门界限,将责任明确到具体岗位,如报销流程中 “发票审核” 责任定位于 “成本会计岗”。
4.动态迭代:通过 PDCA 循环定期复盘优化,例如每月检查流程执行情况,调整超时节点。
5.简洁适配:拒绝大厂复杂体系,根据企业规模简化流程,小企业 “财务管理流程” 可仅设 4-5 个四级流程。
(三)跨部门流程的责任划分(时间 01:24:08)
在流程优化中,跨部门业务部门负责人扮演核心主导角色,是流程落地与效能提升的关键枢纽:
权责界定与流程设计:作为三级流程的 “授权岗位”,需负责管辖系统内制度、标准、流程的建立与优化。例如,人力资源部负责人主导 “招聘管理流程” 设计,明确需求收集、面试、录用等环节的主责与配合岗位,确保流程逻辑贯通。
跨部门协同推动:打破部门墙,以业务目标为导向协调资源。如销售部负责人在 “客户投诉处理流程” 中,需联动技术部、生产部等跨部门岗位,明确各环节响应时限与标准,避免推诿。
例外处理与持续优化:承担流程中例外情况的决策职责,同时通过 PDCA 循环推动流程迭代。某企业销售负责人在报价流程中发现 “紧急订单审批超时” 问题,随即优化四级流程中的 “快速审批通道”,将响应时间缩短 50%。
目标与执行联动:将战略目标转化为流程中的定性与定量要求,如市场部负责人将 “品牌知名度提升 20%” 的战略目标,拆解为 “品牌推广流程” 中的广告投放频次、覆盖区域等具体指标,确保战略通过流程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