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员工没有忠诚,还是企业在用人上出了问题?
一直以来,制造企业普遍出现用工荒。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进行解读:这是珠三角地区经历了世界金融危机低谷之后,经济有了反弹,表明中国制造业在复苏;虽然大学应届毕业生很多,但一般的管理岗位求职人员工作难找的局面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观。同时,很多企业的老板也在大倒“苦水”,反应合适的人才很难找。
在快销品行业做营销多年,我们知道,如果一个企业的产品在市场基础、人员上没有积累,谈发展是没有任何结果的。
以前在华中某市场卖啤酒,每年基本“三板斧”,年初铺货、渠道活动和旺季终端、消费者促销活动。三板斧之后,就收工了,等着第二年的“三板斧”。这样年复一年,市场没有任何起色,重复着前一年的内容,久而久之,经销商、厂家、终端、业务人员都习以为常了,不会再去想其他的方法。就算个人想,也得不到厂家、经销商和终端的配合。
我记得,到了天气转冷的时候,经销商就去收回铺在终端的货物,因为到了淡季销售不好,放在终端反而是一种风险。而经过这样的事情之后,终端也在淡季拒绝啤酒的陈列和展示,因为终端可以腾出空间陈列其他旺销的产品。
这样就形成恶行循环了,市场每年重新开始,外聘的业务人员、促销小姐一并“消失”了,第二年又得花很多精力和时间重新招聘和培训。
从这些方面看,员工也不可能有任何的“忠诚度”,因为他们随时都可能被炒掉,失去工作,他们又怎么能保证百分百的投入工作呢?
一些小企业的老板向我抱怨说:“找到一个岗位的合适人选太难了,培养人见效慢,很多人一旦有好的机会,拍拍屁股就走人了;而招“空降兵”看起来简单,但“水土不服”,就算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找到一个合适的,但也存在很大的风险。”
总之,员工似乎“忠诚度”越来越低了,而要求的福利、薪金待遇却水涨船高。老板们反应,现在的员工“吃苦能力”和完成工作的韧劲丧失了,不如前些年的员工。这种现象也不单反应在企业管理层中的中层员工,在制造业的普通员工中尤为明显。
现在的局面是:招人难,找工作也难!招人难,难在薪金待遇缺乏吸引力,工作的软环境差;而找工作难,则难在高不成低不就。
很多企业提到,淡旺季差异、流动性较大等问题,导致需求普通工人数量的剧变。这就跟我们平时做市场的道理是一样的,如果只想在淡季绝对的降低成本,或者在旺季“好销”的时候不注意市场的维护和网络的稳固和拓展,那么,一到淡季就无事可做了。以至于有些企业在淡季就限制出差,炒掉业务人员。
要想不出现“来年从头再来”、毫无基础的恶劣局面,还是应该从自身来寻找问题的解决办法。就好比销量和品牌的关系,品牌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销售是很现实的问题,没有利润连生存空间都没有了,还谈什么长远的品牌建设呢?我不是要割裂品牌的营销,而是想说明,我们首先要解决自己的生存问题。
很多企业的管理人员整天抱怨现在的80后、90后员工吃苦精神不够,没有一点牺牲精神,但他们在员工的工作和生活中又为员工解决了什么问题呢?他们成天宣称员工要: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这样才是理想的员工。如果他们知道本质上员工也是公司的“顾客”,也需要公司从“消费者”角度来“研究”他们的“消费心理和真实需求”的话,那么,很多总说找不到合适员工的企业管理人员是否需要反思呢?
我见过一个品牌连锁店的老板,为人低调、学历不高,但确实是“销售奇才”。说“奇才”一点也不夸张,此人几年时间从无到有创建自己的品牌,从产品、店面形象、运营、人员管理,不是请专家设计的,而是在几年的摸索中“独创”的,只适合该连锁店的发展。特别是该老板对人才的界定、管理、激励也有“独到”的见解。我们常说员工的管理要差异化,因人而异,要管理好“人心”等。
在这方面,此人绝对是一位“高手”。自己培养人,也去外面挖人,现在各店铺的负责人“吃了秤砣铁了心”一样,别人愿意出更高的价钱,也不愿走,这是我亲眼所见的场景,绝非臆断。我曾问过其中的几位员工,他们说:“老板是真心的对我们好,我们做的很开心。”
看来钱也不是员工唯一关心的东西。
珠三角用工报告上写道:只要月薪提高100元,便可以促使员工跳槽。看来80后、90后也确实不稳定。但背后的原因是:企业软环境对员工的“粘性”基本为零了,在这种情况下,只要100元便促使员工另谋高就。这也是很多企业的悲哀!
要想招工不难,招到好员工,更要找到员工的“忠诚度”,谁说80后、90后就喜欢跳槽,不吃苦耐劳,我见过很多有销售技巧、负责任的80后、90后。现在,最大的问题是企业和员工在进行着“博弈”,企业想不行就换,员工也是这样想的。
希望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就怎样对待别人。如果这句话放在企业的管理人员身上,我认为应该改成:用员工喜欢的方式来对待他们!这样,“忠诚度”回归了,不再需要“博弈”了,每年也就不再为“零基础”的人力资源而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