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假如从一开始就区别性的使用王老吉品牌,结局会不一样吗?
2004年,在加多宝走向全国的时候,内部就曾有过一种声音,王老吉的知名度仅限于浙江广东一带,在拓展新市场时,应使用加多宝品牌,传统江浙区域内用王老吉,多年运作后用再一统江山。其实在加多宝内部,早已认识到王老吉品牌迟早会被收回。而这种声音最终不了了之。细想下来,是陈鸿道的情怀使然,还是职业经理人缺乏格局的深度思考?佛法讲究有因必有果,对于品牌的争论与思考,从内到外,从开始到现在,一直没有停止过。
第二,假如陈鸿道没远遁香港,坚持参与公司管理,企业走向会有何不同?
“小企业天天做决策,大企业却是有节奏、有规律的决策,卓越的企业主动做决策”。这是任何经历过大企业高层管理的人才的共同感知,不够成熟的企业,有事就做决策,而成熟的企业是体制在做决策。
职业经理人不会帮老板建立决策机制,因为承担责任的压力过大。他们朝九晚五照常休假,绝大部分精力都在自己的工资上,面对机会永远是身在曹营心在汉。而有多少企业敢在企业里消失一个月?又有多少能站在第三者的角度审视企业?
老板的精力在哪里,企业的战略就在哪里。企业的战略在哪,决定了它的核心竞争力在哪,决定了他的团队在哪里。老板应该如何对自己进行定位?
机制靠人,当核心人在时,即是机制的消灭者,也是推动者。大部分老板都天天在用脑,如果陈鸿道天天参与企业管理,决策机制建设会不会如此快速的推进。
第三,假如2008年攻下全国后,迅速运行大品类多元化发展的战略,能否助力加多宝这只篮子装的更多?
从一个百亿级别跨越千亿,一直是加多宝孜孜以求的梦想。脉动、植物蛋白饮料等新品类大幅增长的时候,我们已经检测到,假如那时候不用所谓聚焦来困住,是否能做到更大?作为老板,应该清楚你的功能节点,如何看待机会?
政治家眼光最少看到50年,姚文元在“文革”时就写过回忆录,按照邓公道路走,未来中国将出现贫富拉大,贪官横行,房价暴涨,货币贬值等。经济学家能看到未来30年,今年推进的“供给侧改革”,中国在国外的消费力十分惊人,如果拉一半到国内会催生新行业,将会推动中国经济继续发展。企业决策者应该至少看到10年,做饮料的如果只看眼前会很痛苦,而如果算未来10年的成功概率,将会超过50%。这意味着企业家需要提前配置参与竞争的资源,人财物都各尽其用。
陈生看到了水危机,资本主义市场百年的经验,我们都会经历,所以他要做昆仑山饮用水,在大趋势上看准了市场机会,做的是未来。而外行的企业虽然投入重金,也难以买到智慧和资源。就像是再有钱的煤老板,也打造不出拥有加多宝战斗力的团队,即使花重金请来操盘手,一定也救不了他的企业。再有才能的职业经理人,不会考虑老板决策层的问题,他的格局、能力、角度和资源决定了这一切。
第四,假如加多宝在资本市场有所作为,是否会大有可为?
如同蒙牛加入中粮系后变身国企,或成为中投系的一员。当时马云曾与加多宝接触,意向双方合作成为国际化公司,可口可乐也表达了收购意愿。在中国经营一家如此大规模企业,与政府的关系不能太远也不能太近,更不能较劲。当前很多北方企业与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无资本傍身,谈何容易。
加多宝在积极支援地震灾区之后,其社会影响力得到广泛传播。当舟曲发生泥石流灾害后,大批企业模仿加多宝的做法,使用挂有企业标识和名称的车队向灾区运送过期的方便面和面包。然而这些企业并不具备专业的救灾知识,也不具备相应的救灾经验,盲目的前往不仅阻挡了后续救援的车队,使宝贵的交通要道发生严重的围堵。其结果就是大量的货物运不到灾区,不仅添乱,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这一行为招致了社会舆论一边倒的批评。因为有了此次的前车之鉴,雅安地震等其他自然灾害发生时,再也没有出现如此荒唐的企业行为。不过,当企业的出发点有问题时,每个人都会察觉,其结果也会不尽人如意。
事件营销,不是博眼球,不是爆关注点,不然会引来反面效应。很多企业对传播的理解太过于肤浅,《疯传》一度被奉为互联网时代的圣经,因为招数只是表面,却没有太大关系。拿大秦帝国来说,秦始皇一统天下,秦效公打了多年,以商鞅变法养精蓄锐。有连续性才能成功,要有脉络上的布局、有把握、有节点、有规律可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