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企业伦理,已经有相当多的言说。尤其是从2008年以来,四川地震的救灾募捐、举世震惊的奶粉事件等等,把企业伦理问题推向了风口浪尖。“让企业家身上流淌道德的血液”呼声,振聋发聩。但是,如果把视野放得更为开阔一些,问题并不这么简单。
有一个常识我们必须清楚,社会伦理是企业伦理的基础。没有社会伦理的铺垫,企业伦理只能是空谈。在整体社会性的伦理失范面前,要求企业家做道德圣人,是否现实?是否可能?恐怕答案很明白。但是,我们总是在十分明确的答案面前不甘心。
如果从历史的角度看,古今中外,凡是社会转型的当口,伦理问题总是表现出混乱状态。这种混乱,会把旧的伦理瓦解到人们难以忍受的底线之下,但也会带来新的伦理建设的契机。对于转型期的伦理失范,不能仅仅指责企业家。当社会礼崩乐坏的时候,要求统治者变成道德楷模,十有八九是空想。从这一角度看,当今的时代,虽然不同于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混乱时期,然而转型的强度和速度是任何一个朝代也无法比拟的。人们经常引用英国作家狄更斯《双城记》的开头语——“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正是这种转型社会的伦理错乱写照。这段话的引用频率之高,正好说明它同我们的现状太相似。
当今的企业伦理缺失,是一个社会问题,而不完全是企业本身的问题。所以,寄希望于企业家本身的自觉和自律,而不去查找伦理失范的深层社会因素,不可能打造出高尚的企业伦理来,甚至还会更糟。我们寄希望于企业家的血液有道德含量,但社会却提供了一个道德错乱的平台,那么,仅仅把矛头对准企业家无济于事。
还有,企业家的伦理状况,如果没有特殊原因,与社会伦理状况会大体持平。诚然,任何社会都能发现那种道德水平远远超出常人的圣贤,也能发现道德水平为世人所不齿的恶棍,但这是特例,不是常态。正常情况下,企业家的伦理状况,既不比常人高,也不比常人差。立足于这种判断,我们才能在企业伦理建设方面形成可靠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