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里有德山见沩山的公案。德山宣鉴禅师悟道后四处行脚,因为沩山老和尚名气大,他就到沩山去参访。德山悟道很早,气魄很宏大,他的师父龙潭崇信很喜欢他,曾经夸他说:宣鉴这个家伙,将来是要孤身一人在孤峰顶上立吾道去!
以前的禅师悟道之后,都会四处寻求高明的禅师,互相印证体会,使自己悟到的东西更稳固,更能经受考验。德山到沩山的时候,沩山老和尚正坐在法堂之上,丝毫不受外人来来去去的影响,有点《庄子·齐物论》中南郭子綦隐几而坐的味道。
德山走到法堂上,包袱行李都不放下,东走西走,东瞧西瞧,不停大嚷:有没有哦?这里面有没有哦?沩山和尚稳得住,也不理他。德山转了半天见没人理,就不屑一顾地说:没有!没有!然后出门走了。他走出山门的时候,心头又有些不安,心想:这个老家伙咋的呢?我进去试探了半天,都没有把他的话掏出来,没把机锋打起来,感觉很失败,丟了面子。于是,德山又重新进了法堂,这次就非常谦和了,把行李放下,展具铺开,恭恭敬敬地在老和尚面前要顶礼。沩山老和尚一看,嗯,这个家伙把傲慢心放下来了,好,那我就说点真东西。于是,他伸手就去拿他桌上一个拂尘。可是,拂尘刚刚拿到手里,德山和尚就变脸了,站起来冲沩山大喝一声,转身就跑掉了。大家明白这段公案的意义吗?不明白也没关系,先疑着也好。德山和尚就知道这个“几”在哪里呢!就在沩山拿拂尘的这一瞬间,德山已经知道他下一步要做什么了。他大喝一声,无非是要告诉老和尚:我知道你想干什么!我已经占尽先机了!
沩山和尚见他转身走掉了,就继续坐着没动,到了傍晚,出了法堂,才找到知客师问:下午来的那个小伙子跑到哪里去了呢?在禅房里住下没有呢?知客师说:老和尚啊,当时他离开法堂,下山就再也没回来了。沩山听了就说:哎呀!这个家伙以后要到孤峰顶上,盘草结庵,呵佛骂祖去了!
这个公案非常精彩啊!中间就把这个“几”展现得相当细腻,可说是淋漓尽致。大家注意!不要被公案牵住了鼻子!当下,就在你念头将动未动之际,这个就是禅机!懂吗?我们能像德山禅师一样把握住吗?
我们这里有这几位练太极拳的同学,可以在练拳的时候好好体会这个“几”啊!大家在练习推手时一搭手,还没有用劲动招,就要知道对方的功力到底有多深。这在太极拳中叫“听劲”,实际上,就是训练“知几”的功夫。搭手就在试探,谁先动,谁反而可能先失了先机,就容易被对手看出破绽。所以,“知几”是整个太极学修系统中是最重要、最根本的东西。一切功夫都在当下这一刻、当下这一念、当下这一“几”中。
我们还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去体会。比如晚上睡觉,由清醒到睡着的这一个瞬间,就是“几”。你知道自己是怎样睡着的吗?早上起床,在由睡眠到醒来的这一个瞬间,也是“几”。你知道自己是怎样醒来的吗?从无到有,就是一几;从有到无,仍是一几。我们睡着了以后有什么呢?确实没有啊!如果不做梦的话,一点感觉都没有,转眼就到第二天早晨了。但是,我们一旦醒来,一念生发,按照冯老师的说法,那些卖儿卖女的事情就统统涌上心头了。
“诚无为,几善恶”,一旦睡着了,我们就处于“诚无为”的状态;只要一醒来,随着第一个念头的产生,马上就有善有恶有分别,这就是“几善恶”。《易经》里讲“知几,其神乎”,我们在座有“知几”的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