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类的指标,大致上有三大类(如表8-1所示):第一类是衡量财务效益状况指标,如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收益率、销售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等。第二类是衡量企业资产的运营效率指标,主要指资金的周转速度。如果投入一千万元周转十次就是一亿元,投入一亿元只周转一次也是一亿元,也就是说A用一千万元做了一亿元的生意,B用了一亿元的资金也才做了一亿元的生意。所以,资金周转得快和慢,对效率的影响非常大。
存货对于一般的制造型企业来说,很要命,比如手机、电脑、啤酒。存货周期的长短对这一类行业来说非常关键,所以一般情况下,企业一定要尽可能把它控制好。有些特殊行业,比如古董、茅台酒,放的时间长没关系,因为它会增值,能弥补资金周转不畅带来的利润损失。
应收账款无论对于哪个行业都很重要。中国企业有一个三角债的问题,这不是管理学本身能解决的,是体制问题,但是我们可以把这个指标作为考核相关责任人的依据。
生产周期相对来说是可控的,比如从25天变成23天,装备制造业的周期都很长,但是快销品的周期就很短。生产周期对于企业来说是很重要的一个指标,也是很多企业需要努力的一个方向。
第三类是衡量发展能力的指标,包括销售增长率、人均销售增长率,这两个指标之间的差异非常大。销售增长率就是销售额增长率,如果仅以销售额的多少作为指标来衡量的话,销售部一定会搞人海战术,这时就要拿人均销售收入来考核他,所以人均销售增长率非常重要。
总资产增长率不太好评估,如果要增加总资产的话,通过借钱就能实现。因此,在使用这些指标的时候,要明白它的实质的含义,然后再用。
表8-1 三大财务类指标
财务效益状况指标 |
衡量资产运营状态(效率)指标 |
衡量发展能力的指标 |
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净资产 |
总资产周转率=销售收入/总资产 |
销售增长率=年度销售差额/上年度销售额 |
总资产收益率=净利润/总资产
|
流动资产周转率=销售收入/流动资产余额
|
人均销售增长率=(本年度人均销售额-上年度人均销售额)/上年度人均销售额 |
销售利润率=销售利润/销售净收入
|
存货周转率
|
人均利润增长率=(本年度人均利润-上年度人均利润)/上年度人均利润 |
成本费用利润率=利润总额/成本费用总额 |
应收账款周转 |
总资产增长率=年度总资产差额/上年度总资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