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纳德提出的“能率”概念,可能是其理论中最有趣味的一点,搞清楚这个概念的含义,搞清楚巴纳德是怎么思考这个问题的,特别有助于我们建立系统思维,提升结构化考虑问题的能力。能率这个词就是效率,但正是因为巴纳德对效率的理解有其特殊之处,才用能率这个词替代。
理解巴纳德能率的含义,关键是要理解“未所追求的后果”。一切有目的的行动,无论结果达没达到目的,都会产生未所追求的后果,因此,必须考虑未所追求的后果,必须管理未所追求的后果。顺着这个思路,我们结合现实做几个问答:
问题1:企业的目的是利润最大化。
分析1:假如企业的利润最大化了,未所追求的后果是未能承载使命——提供好的服务,怎么办?
问题2:企业的目的是提供好的服务。
分析2:假如企业提供了好的服务,未所追求的后果是运行效率低,怎么办?
问题3:企业的目的是提供好的服务,并有良好的运行效率。
分析3:假如企业提供了好的服务,并高效率运行,未所追求的后果是员工不能够获得满足,怎么办?
问题4:企业的目的是提供好的服务,并有良好的效率,且能够让员工满足。
分析4:企业的目的是提供好的服务,并有良好的效率,且能够让员工满足,未所追求的后果是社会受损失,怎么办?
结论:企业的目的是提供好的服务,并有良好的效率,且能够让员工满足,还要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
问答到了最后,也就是在巴纳德的能率框架推导下,我们得出了有关企业的一些结论,这些结论是什么呢?参看德鲁克在《管理:任务、责任和实践》这本著作中明确提出的,管理的三项任务:
第一,确立企业的目的和使命
第二,使生产有效率和使员工有成就
第三,承担社会责任11
这是一件令人惊奇的事情,巴纳德的能率框架,沿着未所追求的后果,如果针对企业组织进行反复思考,如果针对企业现实进行仔细分析,我们会推导出管理的任务。这是思维的力量。管理的三项任务乃德鲁克管理思想的核心,他的所有问题几乎都是围绕着三项任务展开的,而且至今为止,我们仿佛找不出管理还有什么别的任务。看来,两人的思考殊途同归。德鲁克依靠惊人的对现实的敏感性,总结出了管理的核心任务;而巴纳德的思路尽管与现实体验有关,但他的强大在于思维力量,他的理论超越历史,超越现实,类似于哲学思考般的洞察力,加上手术刀般精准严密的逻辑推导,直接击中最底层的事务和概念。他的理论思想包含企业组织,但不局限于企业组织,适用于各类组织。他通过建立一个思考方式,甚至可以帮助人们自己完成理论推导。我们还是回到原点,看看巴纳德到底是怎么建立这一概念框架的。
简化来讲,巴纳德认为协作体系的能率同个人动机的满足有关,在协作体系中,在人的行为交互作用过程中,如果一个人的某些动机得到了满足,那么就是有能率的,如果动机都得不到满足,就是无能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