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荞茶的消费真正形成规模还是最近几年的事情。在四川成都等地,环太苦荞茶和三匠苦荞茶等品牌都花了很大力气推广苦荞茶,但这个市场很小,而且环太和三匠以特产为突破口,把苦荞茶做成了特产。
之前,高端猪肉、人工养殖鹿等都想通过某种方式卖更高的价格,但怎么才能让这些产品物有所值,怎么才有更高的价值,却找不到支撑点和合适的渠道模式。最后,大家发现,只有做成特产,才能支撑高价位。但是,这样一来,受特产限制做不出规模,很难做大。
当然,生存下来才能求发展。只有在当地有相当的市场规模和消费群,才能将产品推向全国。下面以环太苦荞茶等作为样本进行分析,试图找出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希望对这个行业或者与这个行业相似的品牌和产品有所裨益。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资料的限制,不可能对苦荞茶企业有非常全面和深入的了解,本文试图从战略、品牌、产品、渠道、推广等策略的角度进行分析,并不代表策略完全正确。
苦荞茶,作为一个茶市场的新品类,如果继续在四川本省的红海中“苦战”,销量无法取得突破,而且极易形成特产的概念,难以自拔。如果是特产,只有游客将其作为礼物买回去送人,一旦离开了这个地方,自然就不会再买了,这对苦荞茶品牌的全国推广极为不利,要从地域上甩掉特产的帽子。
地理标志产品。苦荞主产区是西昌,要强化西昌苦荞茶的正宗地位,树立西昌苦荞的标准。如果有可能,还要申请只有西昌才有的某个品种的地理标志(如果这个品种具有营养、保健等功能,只有西昌才有或者西昌某个片区才有),一旦地理标志通过认证,受法律保护的西昌独有的苦荞茶,门槛无疑高了很多。大家都做苦荞茶,我的是最正宗的,这就有了说服力,也有了差异化。
行业标准制定者。你是行业标准的制定者,理所当然具有说服力,对其他竞争品牌也是一种有效的区隔,最终解决消费者信任问题。
谁去做这件事情?当然是当地有资源、有实力,能整合各种资源的厂家。我认为,环太苦荞茶、三匠苦荞茶都可以试试,这是一个大战略,做成了,对四川苦荞茶营销和推广将是一次大的质的飞跃。
下面将环太苦荞茶作为分析蓝本,进行一次粗略的营销诊断。
从品牌的角度来说,环太苦荞茶相对走在前面,不过离品牌的道路还很远。作为行业内较早运作品牌的苦荞茶企业,其品牌运营能力还处于广告设计的初级阶段。我的意思是,怎么定位和传播“环太”的品牌,企业还处于初级阶段。“环太”的户外广告、终端形象店、企业LOGO等都没有找准打动消费者的点,如中央电视台推荐品牌、苦荞茶领导品牌,这些是追求的目标,如果真做到全国市场推广或许有效果,如果只是区域性质品牌,效果不会太好。
品牌作为与消费者沟通和提供承诺的有效方式,如果千人一面,无疑难以打动消费者。环太苦荞茶来自大凉山,具有很多营养、保健功能,要找到最有效的、最能跟竞品形成区隔的定位,如大凉山最正宗的苦荞茶。在全国市场上没有领导品牌,也是其他苦荞茶企业的机会,为什么就没有人看到呢?
渠道和品牌模式单一。目前,主要销售渠道是特产店、专卖店、连锁店、卖场等,上量的难度很大。苦荞茶的渠道应该更加广阔,需要更加丰富的产品线和产品组合,还要推出更高端或向下延伸的品牌和产品,这样才能有更好的产品组合开发其他渠道和进行品牌化运作。
传播不一致。环太苦荞茶的传播主要以户外广告和电视广告为主。由于定位不清晰,很难形成统一的主题。如户外传播,很多商业区及周边地区,主要内容是央视合作品牌、推荐品牌、中国驰名商标等;而有的地方又是苦荞茶领导品牌,有机、环保、健康,严重影响消费者认知和传播效果。要找到一句打动消费者的话,比说十句央视合作品牌要好得多。如来自苦荞之都,最正宗的苦荞茶!效果不是更好?
做大,就要摒弃特产概念。苦荞茶作为茶叶的新品类,不一定非得是特产,也可以是西昌的独有特色,做到独有和不可复制。只有树立这样的观念才能将其做大,做成全国品牌。
做大的思路:
第一,跳出特产的局限,用全国市场的思路做新品类。
第二,用地理标识保护品牌和产地。
第三,明确最好的苦荞茶的行业标准。
第四,进行全新的品牌定位和运营。
第五,改变和升级苦荞茶形象。
第六,有必要重新提炼卖点,与消费者沟通,教育和培育外省市场。
第七,进行整合营销传播,告诉消费者我是最好的、独特的苦荞茶,就是与众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