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销商的眼里什么样的销售人员最厉害?既不是大企业、大品牌的销售代表,也不一定是能够与经销商内外勾结,套费用、捞资源的销售油子,真正厉害的销售人员是出谋划策、指点江山,而经销商却言听计从的。
现在最火的话题是什么?是互联网。现在的销售人员和经销商谈话,如果你还是只会深度分销、终端活化、先进先出,经销商多多少少会觉得你是一个土包子,虽然他嘴上不说。但是如果你满嘴电商、直通车、聚划算,又说不出一个所以然来,经销商又觉得你在瞎说。如今这个年代,说不了互联网、谈不了O2O、结合不了行业说出点道道来,还真不能将经销商紧密地团结在以自己为核心的小团体周围。
2012年以前,即使淘宝火的一塌糊涂,也没有多少人真正认为经销商这个渠道会彻底退出历史舞台。直到天猫异军突起后,企业直接在平台上开店,经销商才慌了神,转型与升级的话题开始不离嘴边了。过了2015年的O2O虚火后,有一部分人开始明白,线上和线下还是要以和为贵,说谁要吃掉谁,其实是站在门外说大话。
互联网的出现,让很多销售人员为自己的智商“捉急”。这是一个跨界打劫的例子,过去存储的那点老底,似乎不足以应对今天变化的世界。在线下谈到促销、配送、团购,如果只能就事论事,对线上的冲击没有应对策略,经销商会瞧不起你。麻烦的是,在不少传统企业里,允不允许经销商去网上卖货,至今还是一个非常暧昧的话题。
那么,经销商究竟要不要触网?企业应不应该引导经销商触网?每个企业有自己的战略定位。我的意见是,经销商有没有网上售卖商品的权利,取决于企业有没有管理经销商的能力。企业有能力,经销商想卖也卖不了;企业只是一厢情愿地限制,经销商哪天不高兴了,顺便在网上倒货,也够企业喝一壶的。
今天和大家谈的区域经销商的互联网+模式,是某些经销商,尤其是建材经销商经过尝试的互联网+模式。这些模式不是绝对正确的模式,有很多都是在试用过程中,只是目前来看比较有效果。所以,模式不一定适用于各个行业,也不一定适用于每个经销商,销售人员在引导经销商互联网化的过程中要学会甄选和参考。
一、以处理呆滞品为主的电商模式
经销制的区域性和网络化的无边界特点,是造成线上、线下冲突的直接原因。经销商一旦上网卖货,你过去订的条条框框就不起作用了。尤其目前的电商主要以“杀价”为主,线下产品直接往线上搬,对整个渠道的价格冲击可想而知。
但是网络已经无处不在,限制和打压网络销售越来越不现实。经销商上不上网只是时间问题。打压是打压不住了,只有疏导,让经销商自己在水里扑腾,掂量其中的斤两。
在产品没有经过测试之前,说什么哪些产品适合在网上销售是不负责任的,既然如此,就先把网络作为一个处理呆滞品的渠道。区域经销商或多或少都会有呆滞品出现,而这些产品企业也不会回收处理,经销商自己在短期内又很难消化掉,就应该允许经销商在最低售价之下开设淘宝店,以此作为应对手段。这种做法有以下三个好处:
(1)呆滞品低价只涉及特定品类,对渠道价格影响较小。
(2)经销商通过这种方式试水,自己感受电商的冷暖,这比口头教育强得多。
(3)如果淘宝店试水成本低,而且经销商数量可观,在网络上也能形成比较好的宣传声势。
这种方式有什么缺点?不易控制。经销商一旦上网,你没有办法管住经销商到底会上哪个产品。虽然我们后面会讲到如何管好经销商的网络行为,但这毕竟是事后行为,引狼入室的事情处理起来还是挺麻烦的。
二、网络品牌授权编码制
处理呆滞品的电商方式应该说只是权宜之计。对品牌企业来说,可以引导一部分有需求的经销商设立B店,也就是天猫的专卖店和直营店。这种方式的前提是,企业要在天猫设立旗舰店。
这种方式需要企业有明确的网络发展计划,包括产品计划,直控的旗舰店要有表率作用。所有在网上设店的经销商,只要经过公司批准,都会有对应的网络销售代码。没有网络销售代码的,公司都不保证其产品的正规来源,在天猫上也拿不到授权。代码是经销商的身份证编号,授权网店必须将编码放在店头上。
这种方式,经销商投入比较大,而且要有专门的团队运营,在电商的价格战面前,经销商盈利也越来越难,所以,只适合品牌商操作。
三、总部接单,区域配单
这种操作方式的特点是,企业设立天猫旗舰店,但是经销商不触网,只是成为企业线下的配送网点,双方依据配送合同分取利润,形成对线下网点销售的补充。
建材产品本身存在着配送不方便、需要二次服务的特点,网络接单以后,如果能够形成本地化服务,对于消费者来说当然是再好不过的事情;对于经销商来说,没有增加任何成本,就能获取更多的销售机会;对于企业来说,直控网店,价格、产品、促销都能在控制之下,网络推进平稳性更强。
销售人员选择配送点,要根据经销商的软硬件等各项条件选择,当然,配合度是第一选项。
四、售后服务成为盈利增长点
针对建材产品更换麻烦、需要专业技能等特点,有些经销商已经采用提供会员制的方式,将服务收费从单次收费转为打包收费。这种模式,经销商收费比企业主导更靠谱。
比如水电工,每个卖水电建材相关产品的门店都会有这样的资源,有些甚至是花钱养着水电工。平常水电工只有在产品销售时才会有活儿,实际上,很多消费者家里的水电出问题后都需要找水电工处理。我就曾建议经销商朋友,通过利用、推广微信服务号(注意,不是订阅号)的方式,在自己的区域内用定额打包的方式,一年收取定额的费用,只要在指定期限内,水电的任何问题,经销商的水电工都帮你搞定。将售后服务作为盈利增长点的方式,能够带来的好处是:
(1)水电工的时间被充分利用,形成效益。
(2)利用微信服务号发展粉丝,增强黏性,提供经销商的区域知名度。
(3)通过提高增值服务能力,与网络低价形成了区隔。
五、经销商联合抱团
组织区域的大经销商用众筹的方式,共同投资新公司,企业可以投资参股。或者是将经销商之间用IT系统打通,经销商联合体可以统购统配,能够形成特价大单的优势。另外,经销商如果在一个平台上统一走账,容易形成比较大的流水,有益于获取更高额度的银行贷款。
有些建材经销商因为抱团以后,甚至开始自己组建品牌,专注在某个品类上,成了企业的直接竞争对手。目前看,这种模式具有以下三个缺点:
(1)经销商抱团就地做大,企业难以管理。
(2)合伙的生意难长久,矛盾冲突比较多。
(3)统购能够形成优势,但是在统配上反而会增加成本、降低效率。
六、分销软件
给经销商上系统,相当于给经销商戴紧箍咒,所以喊了十几年的信息化,直到今天,厂商之间IT系统完全打通的寥寥无几。经销商不愿意上系统,是因为不希望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被别人踩来踩去。
让经销商接受系统,必须要让经销商看到信息化的好处,比如,厂家真能开放自己的库存给经销商看;厂家利用通勤软件,帮助经销商了解自己的业务人员的行踪。
所谓无利而不往,在给经销商上系统这件事上,还是要先让经销商看到实实在在的好处,至少在今天这个环境下,经销商对网络的抵触已经没有那么强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