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的性价比局限

当小米开发产品时,数十万个消费者热情地出谋划策;当小米新品上线时,数百万个消费者涌入网站参与抢购;当小米要推广产品时,上千万个消费者积极地参与到产品的口碑传播中……这是中国商业史上前所未有的奇观。消费者和品牌从未如此广泛深入地互动。通过互联网,消费者扮演了小米的产品经理、测试工程师、推广人和梦想赞助商等各种角色,他们热情地参与到小米品牌发展的每个环节中。在“米粉”的狂热支持下,小米这个2011年8月才推出的新品牌,到了2014年,出货量就达到6112万台,比前一年增长了227%,超越三星,拿到了中国年度手机销量第一名。孙奇茹:《小米手机连续5季度销量第一》,《北京日报》,20150703。

雷军以乔布斯为师,小米的成功也有很多苹果的影子。

我们知道,一款手机从创意、设计、决策、生产到销售,有五个环节,至少要经历五个角色之手,即工程师、设计师、管理者、生产者和销售人员。在一般的公司里,这五个角色通常是割裂的,工程师不懂设计、设计师不懂技术、生产的人不管销售、销售的人不管生产,而管理者只懂管理。而苹果手机为什么会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关键在于乔布斯本人集工程师、设计师、管理者、生产者和销售人员五个角色于一体,他对苹果手机出品的每一个环节都深度参与。小米也一样,雷军也是一个乔布斯式的产品经理。只有伟大的产品经理,才能做出伟大的产品。

有了超预期的好产品,才能成就建立在粉丝经济之上的好品牌。好品牌一定是靠好产品撑起来的,而不是靠品牌定位定出来的。好产品如此重要,又预示着机海战术即将过时,单机为王的时代已经来临。苹果和小米基本上都仅靠一年一两款新机型的节奏就打下了偌大的江山。单机为王还意味着供应链的简化,对降低成本有很大的好处。

雷军和乔布斯的成功,还都在于他们的跨界。软件思维与硬件思维有着很深的隔阂,软件要求尽快上市,产品初期粗糙点没有关系,反正可以不断地打补丁,硬件却要求尽可能做到完美才能出厂售卖。雷军和乔布斯分别是做软件和硬件出身的,前者做出了让用户尖叫的手机硬件,后者做出了苹果手机的灵魂iOS系统,才分别成就了小米和苹果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