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微”媒体对企业文化缔造的影响,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个方面是“互联网+传统媒体”,即互联网与传统媒体的结合,互联网对传统信息传播方式的创新。另一个方面是“微”媒体本身对企业文化缔造的影响。如微电影、微课堂、微信、微博等,因为其短、平、奇、快、互动等特点,会深受员工和社会大众的青睐。在企业文化缔造中,如何与时俱进,整合和利用“互联网+”和“微”媒体的力量,与其他传统媒体遥相呼应,形成立体化的传播网络,来促进企业文化理念的传播和落地深植,是企业文化管理者需要掌握的新思维和新方法。
“互联网+传统媒体”的关键在于如何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的传播能力对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进行有效的创新,如对内刊、网站、故事、活动等文化理念传播方式进行创新。如内刊除了传统的纸质版,可以有电子版;网站除了原有的官网,可以有微网;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文化理念的讨论、文化故事的分享,以及文化活动主题征集、理念发酵、通知发放、组织后的交流等,都可以利用互联网的平台展开互动,产生长时间的延续,使文化的力量不断放大和升华。所以,企业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思维方式去延伸,打破固有的文化缔造思维和方法,对原有的文化理念传播和落地方法进行创造性利用,从而产生化学效应。而传统媒体、传统传播方法和工具,是“互联网+”产生化学效应的必要原料。所以传统媒体和传播方式依然有其重要的价值。
“微”媒体从本质而言,还是一种传播工具,但与传统传播工具不同的是更具有互动力、传播力、发酵力。从传播的形式和效力来看,新媒体属于“病毒式”传播,这类病毒种类多样,有变异性,而且这种变异性可能会非常快,不可捉摸。但从传播的内容来说,万变不离其宗,以理念为传播核心的原则还是没有变。“微”媒体给企业带来最大的变化是,企业被脱光了衣服,进入了裸体经营时代,每家企业自然中变成了社会化企业。实际上,作为文化管理者,不用在乎它是什么样的媒体或什么样的平台,其实更多的是对自己内部的变革,这是对企业最大的挑战。以前信息不对称、不透明,假冒伪劣的产品可以滥竽充数,黑猫白猫都可以抓老鼠,但“微”媒体让企业的经营暴露在了阳光下,屁股要是不干净,随时有被网民晒出来的可能。这涉及产品质量、危机管理、新闻传播等各个方面,企业有没有准备好是最重要的。
事物是辩证的,媒体没有优劣之分,关键是如何应用。“微”媒体可以让企业良性的传播点一夜之间爆红,也可以使不良的传播点一夜之间众人皆知。从这个角度而言,“微”媒体对企业文化管理者的传播觉悟和能力要求比传统媒体更高。不仅仅需要对“微”技术应用的了解,更要对“微”媒体的传播特点有良好的把握能力,对传播点的分析和判断能力更强。
比如,热炒一时的优衣库视频事件,暂不论其初衷是优衣库有目的的策划,还是当事人无意的脑潮,但一夜之间的传播力和造成的影响无疑是惊人的。从传播的表面意义,——品牌的知名度炒作上而言,确实优衣库是大赚了,有好事者算出了其广告价值约2000万元。但从传播的深层意义,——品牌的美誉度上而言,随着人们对事件全面的透视,究竟对优衣库而言,是福是祸很难说。不要说这种行为是否触碰法律,是否遭到网友闹热之后的谴责,单从传播的本质来分析,视频事件对优衣库的影响必然是负面的。因为所有触及了社会基本道德底线和普世价值的商业行为,最终都得不到大众的接受。视频事件不但不会增加顾客的忠诚度,反而会造成部分顾客的流失。不管品牌的知名度提升了几个百分点,但顾客对一个品牌的喜好和选择并非完全来源于知名度,而是美誉度。如同,蚊子到处飞,蟑螂到处爬,人人却喊打的道理一样。知名度大,并不代表人们所喜爱。
不少借助优衣库视频传播企业品牌的做法,无疑也是自取其辱。但在当时,面对“微”媒体的惊人的商业诱惑,包括优衣库在内的企业,不见得会有这样冷静的思考。当明白了企业文化和品牌传播真正意义的时候,危害已经造成。有哪个家企业愿意触及价值底线?有哪个品牌愿意把自己置于道德的风口?所以,作为良性理念塑造的文化管理者和传播者,始终要坚守良知,把握价值和道德的底线,尤其是混淆在五花八门的“微”媒体视听里,更要做到心脑的清醒。要明白,“微”媒体的危机是病毒式复制,造成的后果一时无法挽回。
要利用好“微”媒体,就要对其有基本的了解。下面是常用的两种“微”媒体,微博与微信的区别。
表3-1 微博与微信的区别对比表
区别 | 微博 | 微信 |
使用平台不同 | 微博平台用户更倾向于PC客户端(电脑) | 微信则是移动客户端(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 |
平台属性不同 | 倾向与社会化信息网络,对于信息的传播速度极快,同时微博属于自由媒体平台,发布信息无论是好友还是陌生人都是可以看得到的,更像是新闻媒体平台 | 微信则倾向于社会化关系网络,平台注重用户圈子的维系,用户在圈子当中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分享 |
内容的传播范围不同 | 微博的特性是我们既可以看到我们关注的朋友的微博,也可以看到我们没有关注陌生人的微博,微博内容是无限制的 | 微信是一个私密闭环传播,用户发布的信息只能在自己关注的圈子或被关注的圈子当中传播,没有成为好友的陌生人根本看不到我们的信息 |
平台传播特性不同 | 微博的传播没有限制,比较适合社会热点的时时传播,微博具备媒体传播特性 | 微信信息传播更加精准,用户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对信息了解更加深入,微信是一个深度信息精确到达的平台 |
媒体特性不同 | 微博更具备媒体特性,微博平台是一种浅社交、泛传播、弱关系的平台 | 微信是一个深社交、精传播、强关系的平台 |
对于企业营销的作用不同 | 微博有媒体特性,更适合做企业品牌曝光,维护公共关系和媒体关系,也可以做客户关系的维护 | 微信是个圈子的平台,适合企业的信息推送,维护客户关系,打折促销活动 |
移动互联时代的信息碎片化,即使有价值的信息也难以被捕捉和关注到。“微电影”是另外一种受青睐的“微”媒体。“微电影”本质上也是广告,因为其采用电影的手法表现,艺术而有趣,可称之为软广告。“微电影”比传统意义上的硬广告更加符合顾客的心理和审美需求。它改变了广告强硬推销的营销模式,在塑造品牌美誉度方面更快,在投入成本方面更低,在获取销售回馈的手法上更高,在挖掘精准客户方面更强。所以,在同等条件下,“微电影”是比广告更为有利的传播方式。现在分析一下微电影与广告的区别。
表3-2 微电影与广告的区别对比表
区别 | 微电影 | 广告 |
性质不同 | 微电影的目的也是传播企业,但其采用电影的手法,所以是软广告 | 广告更多采取直白的手法,硬广告 |
接受的方式 | 主动接受,让观众在不自觉中受到企业理念的影响 | 被动接受,强行灌输给观众,会让观众产生反感 |
影响有效期 | 比较长,微电影用剧情来植入企业的主要功能与特点,故事会留下更长时间的影响 | 比较短,广告片强调的是产品功效、企业形象等信息,想要的是立竿见影的业绩,这样的诉求记忆很短 |
表现深度不同 | 能让人们能更好的了解你的企业,从而对企业产生持久的好感 | 广告只是让大家知道你这个企业和产品,起广而告之的作用 |
传播方式不同 | 微电影靠自发性病毒传播为主 | 广告是靠投放传播为主 |
受众群体不同 | 微电影受众年轻人多 | 广告的受众中老年人多 |
对企业而言,可喜的是与传统的媒体相比较,“微”媒体让企业自身有了“话语权”,不会被动地被外界媒体牵着鼻子走。包括在自主宣传、危机应对等方面,企业拥有了自我发声的权利。发声的方式取决于是你对“微”媒体这种社会化媒体的理解,关键是要用社会化的思维去考虑。企业不仅在文化和产品的传播上应该从上到下植入社会化思维,而且对整家企业经营发展的各个方面都应努力使之发展成为社会化企业。了解了“微”媒体的这些特点之后,如何来应用在企业文化缔造中?可以从以下4点考虑:
第一点,营造“微”媒体应用的氛围。“微”媒体是一种新兴的传播方式,一种新方式要得到员工的接受,首先必须进行新思维的培养。尤其是一些年龄大的员工,技术上不会用,甚至心理上排斥用。企业要进行“微”媒体功能介绍和相关技术的普及培训,通过对微电影、微博、微信传播知识给予广泛宣传,使职工充分体验到“微”媒体信息的迅速性、广泛性、及时性,让大多数员工都能了解和接纳“微”媒体。
第二点,建立“微”媒体传播圈子。动员公司一些喜欢“微”媒体的员工,鼓励其发挥带动“微”媒体应用的作用。通过建立微电影、微博、微信、微课堂的圈子,把感兴趣的员工集中起来,利用各种“微”媒体圈子,公司对这批骨干安排专业培训,让他们在原有的知识结构基础上,接受专业媒体人的培训,重点学习微电影、微信、微博的传播原理,认识各种媒体环境对创新型企业文化的影响,为“微”媒体传播做好基础。
第三点,发挥“微”媒体管理作用。逐步将“微”媒体传播圈子按照传播的特点和不同的传播方式,结合党、政、工、团组织的工作,进行有机地分工。比如,微电影可以由党组织负责管理,微课堂由行政负责管理,微活动、微信由工会、团组织负责管理。通过对“微”媒体的管理,整合成为企业文化传播和落地的大平台。
第四点,通过“微”媒体传播理念。以优秀员工的事迹为原型,利用公司的员工做演员,拍摄成微电影。或者以企业文化理念为脚本主题,由微电影圈子员工自编自导,拍摄成微电影。脚本撰写、策划、拍摄的过程,本身就是优秀员工精神和企业文化理念传播的过程。完成后,上传至网站供员工观看,甚至可以组织全员观看,写观后感、讨论等,让员工在参与中体验文化的力量;可以开展“微课堂”培训活动,公司的文化理念、行为规范、管理制度,通过制作成微课件,开设微课堂的形式,引导员工学习。微课堂的形式可以丰富多彩,视频观看、游戏互动、行动学习、头脑风暴等都可以,尽量采取一些新颖的微课堂形式,让员工寓教于乐,主动参与其中,培训会更有效;通过开展各种主题的线下微活动和线上微信互动,传播文化正能量,实现全员互动,及时了解员工的动态和需求。
当然,也可以以部门、班组自由组合成各类“微”圈子,开展与工作相关的讨论、学习活动。比如,建立“健身圈子”、“音乐圈子”、“安全圈子”等微信群,自发地组织一些与企业理念有关的活动。微信可以采用点对点传播和点对面传播的方式,自由发送语音、文字、图片、视频信息,具有很高的信息传播到达率。因为这种形式比较新颖,容易吸引员工自觉参与互动,互动中会增加公司和员工、员工和员工之间的了解,对传播企业文化理念,提升企业管理有促进作用。
◆案例解读
“苏高新党建”APP互动平台,就是结合传统的工作方法和互联网理念,采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将组织管理、学习教育、互动交流等元素完美整合的党建信息管理平台。通过APP充分整合管理、信息、服务等各类型信息,打破以往相对封闭和自循环的状态,让员工可以通过网站、手机等方式能够随时网上征集意见、参与组织生活、学习交流讨论等,并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管理形式,提供给员工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通过信息整合,实现工作中及时的互联互通。同时,也改变人工管理存在的随意性,通过实时自动提醒服务等实现了企业管理的精确化和科学化。
“苏高新党建”的智能化党建服务平台,集成了“区内新闻”、“党建动态”、“工作部署”、“党建专题”、“经验交流”、“在线学习”、“典型宣传”等10多个栏目,具有开放、及时、便捷、新颖等特点,旨在通过实现“一机在手,尽悉发展动态;方寸阳光,永享党的温暖”的服务宗旨,让党建深入群众,让群众融入党建。这一平台进一步创新了党员教育管理手段,推进了党建工作信息化建设。通过平台实现了“五个更”:移动办公更便捷,随时随地浏览文件,省时省力移动办公;信息传递更快捷,电子期刊定期发送,重要新闻即时推送;动态展示更新颖,三版合一动态展示,图文并茂立体展现;宣传范围更广泛,展现形式更加开放,受众群体有效扩大;在线学习更全面,学习资料更加齐全,学习形式更加多样。
党建APP采用更加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员工了解党建、深入党建、融入党建,使得党建工作更加贴近普通党员和广大员工。读者可以在这一栏目浏览最新信息,以及进行互动交流。这里还有年轻的员工喜欢的智能化、信息化手机应用平台,从而大大提高年轻党员学习的主动性。
APP具有高度的平台整合特性。在实应用中,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定各种栏目,比如,可以设定员工论坛、空间、消息等。论坛提供一个宽松的讨论平台,突破线下组织生活“时间和空间必须统一”的局限,成为线下组织生活的有效补充;而空间、消息等栏目,则为更好地了解用户的思想动态提供渠道。APP赋予了员工更大的创造性,改变其在以往各个组织的被动地位,使其更具自主性和创造力。
实际上,工会工作也适合采用APP方式。比如,工会的各种文艺活动的开展,可以通过线上召集、意见征集、交流分享和总结等途径,线下组织活动。员工的心理援助工作,因为目前的环境,很多员工不愿意面对面找心理医生咨询,可以借助APP。员工有问题可以随时通过手机联络心理专家得到纾解,这就突破了传统心理咨询的局限性,让员工的情绪得到良好的管理。
团委工作年轻人多,而且年轻人喜欢互联网技术,可以建立团建工作的APP,提供给广大团员、团干部学习团建知识、改进工作方法、分享交流经验的信息平台,让团员通过本APP了解团建知识、工作方法,组织团日活动,发挥年轻员工的特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