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与气化

箕子在交待完《洪范》的来源以后,下面就进入“总叙”部分,即全篇的主要结构和总体内容。请大家来看原文:

初一曰五行,次二曰敬用五事,次三曰农用八政,次四曰协用五纪,次五曰建用皇极,次六曰乂用三德,次七曰明用稽疑,次八曰念用庶征,次九曰向用五福,威用六极。

——《尚书·洪范》

这里一共有九大部分,所以称之为“九畴”,即治国平天下的九大范畴。“一曰五行”,首要的第一个部分,就是要懂得五行。《洪范》里讲的九大法则,第一个要明白的是五行,要明白水、火、木、金、土之间的生克制化。这是治国平天下的方略吗?明明是算命先生的本事嘛,有没有搞错啊?

绝对没错!我们现代人与中国传统学术断裂了,不知道中国文化的根本所在,所以才会有此疑问。明白天地间五行生克制化的关系,的确是一个真正的领导者推行人间正道的基础。不光是领导者,就算是我们这样的普通人,对这一套学问都应该有所了解。

五行生克制化的原则,是中国古人经过高度的抽象思维,对水、火、木、金、土这五种基本元素的运动和转化,总结出来的一套非常精确的学问。中国古人把这个世界的物质,归纳出了五种界别明确的根本元素,这五种根本元素随着时间的不同,随着空间位移的变化,随着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的变化,这五种根本元素之间会发生互相的影响和转化。这种影响和转化的规律,就是五行生克制化的规律。按我们现在的话来说,这是对物质世界的一个非常科学化的探索,而不是什么神秘的数术,更不是只拿来看相算命用的东西。中国古代的天文历法、地形地脉、医药养生等诸多门类的知识,全都是建立在这一套学问在的基础上。而且,这一套学问不仅仅是在自然科学的领域里起作用,在社会人文领域,乃至于在精神领域里,仍然是一用就灵,非常有效。这就是中华文化的特点,用一句大家已经听得没感觉的话来说,这就叫天人合一。

为什么水、火、木、金、土的这一套东西,在古代中国有这么广泛的适用范围呢?因为五行生克制化的这一套学问,已经被中国古人提升到了自然哲学、生命哲学、宇宙哲学的高度。这就不仅仅适用于纯粹的物质之间的变化了,而是适用于一切领域。

那么,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呢?水、火、木、金、土这五种物质元素,怎么就能千变万化?在天地人事之中,怎么哪里都有它们在折腾、在起作用呢?这就要跟大家介绍一个中国古人所发明的最了不起的概念——气。正因为中国古人在“水、火、木、金、土”这五种物质元素的基础上,加入了一个“气”的概念,就这一下子,五行生克制化的这一套学问,立马就全活了!

什么叫“气”?这可不是空气的气、水汽的汽、各种物质形态的气,而是无在无不在、无为无不为、“放之则弥漫天地,收之则退藏于密”的虚无空灵之气。按古文字的写法,应该是“炁”,可惜现代人搞出来的简体字,全都成稀里糊涂的“气”了。道家讲“一炁生万物”,紫阳真人张伯端在《悟真篇》里写道:

道本虚无生一炁,便从一炁产阴阳。

阴阳再合成三体,三体重生万物光。

“道本虚无生一气”,这一气化为阴阳二气,再化为五行之气,再化为万物之气,在中国传统哲学里,宇宙天地就是这么一个“气化”的一个过程。

所以,水有水气,火有火气,木有木气,金有金气,土有土气,五行之所以能相互生克制化,形成一个完整的转化系统,全都因为有这个“气”在中间起催生转化的作用。比如说今年是壬辰年,壬为水,那么今年就是水气旺盛于其它诸行之气;如果是甲子年,甲为木,那么这一年就是木气旺盛于其它诸气。我们后面要慢慢跟大家讲这个体会,并不是说壬辰年水旺,就容易发大水,甲子年木旺,树木就容易生长,不是这么简单。

学习中国传统哲学,就必须体会到这种“气化”的感觉。人的生命也是一个“气化”的过程。中医里讲“五运六气”,道家讲真气在任督二脉中运行,就算我们平常观察人物,说某某人一身正气、某某人邪里邪气、某某人一脸杀气等等,都是“气化”观念深入中国人集体无意识的反映。所以,这个五行生克制化的观念一定要建立起来,不然的话,我们就无法在世间法和出世间法上通达无碍,就无法了解从自然到生命再到社会文化的演变发展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