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的一个朋友在东北经营一家名为XY的家具企业,因为主要业务是出口产品给国外的采购商,做的贴牌业务,所以每年都会参加上海的家具展会。其产品也是根据国外的订单和自己的材料技术特点而生产的全橡木定制家具,绝对真材实料、结实牢固。
然而,经过了几年展会上的门庭若市以后,XY发现前来展位的厂商日益减少。他们的家具和竞品的款式差距越来越大。他们标榜的真材实料、质量优异的产品在其他厂商纤细极致、充满时尚设计感的产品前吸引乏力,老客户却被越来越多地吸引到了竞品厂商那里。XY的困惑是:那些看着很漂亮的家居纤细设计不过是为了节省日益匮乏的木材材料,而自己的产品材料成本巨大,物有所值,为什么就无法吸引客人呢?在始终无法解答此问题的情况下,XY的高管层毅然停止了以后的参展。
事实上,XY的疑问很好回答,他们自己也未必不明白,只是不愿意接受罢了。作为一家坐落于中国木材基地东北的家具企业,具有天然的原材料优势和技术传统,注定了其依靠原材料和工艺为核心的竞争优势,但是当市场因为原材料和环保的整体环境,以及消费者的审美需求发生变化,人们更加青睐简约、时尚、创意的家具以后,XY表现得不适应了。地理环境决定了XY的材料和技术先天优势,也使他们同时具有远离时尚设计的前沿劣势。如何转型以适应市场的大环境,就要看XY的转型决心和能力了。
笔者在“周游列国”的时候发现,发达的欧美、日本等国的室内已经鲜有木材堆砌的木产品,出于环保、实用、美感的理念,他们在材料的使用上本着“够用就好”,而在设计上却不厌其烦,这属于现代意义上的“工匠精神”。中国的百年老字号背景同仁堂有一句古训:“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这句在事关人命的医药行业的商业格言也许并不能何时何地都适用,更何况行业规律有着巨大差异的家居建材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