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禅的境界是觉知,禅的方式是相对

什么是禅?我举一个例子。

 

我站在讲台上讲课,我的两位助教——张老师和孙老师坐在讲台的两侧,我问台下的听众:“张老师高一点还是孙老师高一点?”有人说张老师高一点,有人说孙老师高一点,众口不一。我叫张老师和孙老师走到讲台前边来,让他们面对面站到一起,大家一看就得到答案了。

 

这就是禅。禅是一说就多,不说刚好。刚好是什么意思?我什么都没说,但做了一件事情——让他们面对面站在一起,大家就直接看到了答案。

当然,也不要把禅理解成“不说”。“不说”不是禅,“不说”而又能让人直接看到结果、看到答案,这才是禅。

那么,“说”不是禅,“不说”也不是禅,“做”是不是就是禅?企业的人哪个不是天天在做?但那是不是禅?还不是。因为货为什么出不来,我们不知道答案;产品为什么品质不好,我们不知道答案;仓库还有多少物料,我们不知道答案;几天能出货,我们不知道答案;供应商什么时候能把物料送过来,我们不知道答案。

禅的要义是什么?是保持觉知。

为什么企业的人每天在做,却不能说是禅?因为仓库有多少物料你不知道,供应商什么时候送货回来你不知道,什么时候出得了货你不知道,哪个工序出了品质问题你也不知道。这能叫行禅吗?这叫行运。运气好,货出来了,运气不好,货出不来,这和打牌赌博差不多。

所以,禅的要害是觉知。怎样觉知?觉知的最好方式是两个字:相对。

判断不出张老师和孙老师谁高谁矮,让他们相对好了。一相对,就什么也不用说了。《道德经》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知道不靠说,靠相对,靠面对面。

你不知道问题有多严重,就把问题摆出来,让人与问题面对面;你不知道仓库有多少物料,你就到仓库对着账物卡查,让人与物料面对面;你不知道订单做到哪道工序了,就对单,让正在做的东西与要出的单面对面。排查就是我们推出的面对面的方式。只要面对面,什么问题都能解决。两个人有再大的矛盾,坐到一起面对面谈开了,自然就冰释前嫌。

禅的境界是觉知,禅的方式是相对。

《道德经》里有一句话,叫:“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张老师的高是站在孙老师面前显出来的,孙老师的矮是站在张老师面前显出来的,这就是高下相倾。离开这个相对,高矮是不存在的,这个世界就没有绝对的真理,没有独立存在的“知”。所以,六祖慧能才说传法要懂得“出语尽双,皆取对法”。

筷子是我们常用的餐具。我们常说一双筷子,而不说两根筷子,这就是“相对”思维。到餐厅吃饭,我们会说“服务员,请帮我拿双筷子”,绝对不会说“服务员,请帮我拿两根筷子”。

一双筷子,前面是一,后面“双”是二。到底是一还是二?恐怕很难回答。中国有句老话叫“一而二,二而一”,这就是中国人的思维:一分为二,合二为一。

中国人不搞绝对的东西。中国人说:“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但又会说:“好死不如赖活着。”绝对是什么?绝对就是一。有用一根筷子吃饭的吗?没有。所以,中国人不搞一,中国人一定要搞二。但这个“二”又统一在“一”上,这就是“相对”思维、筷子思维。

很多人学了西方管理就弄起了绝对,这是企业管理的最大障碍。

只靠制度就是绝对。只靠制度为什么是绝对?只靠制度就是让活生生的人跟死的制度去对。这能对出结果来吗?这对用刀叉的外国人有效果,因为人家的思维是一。对惯用筷子的中国人没用,我们的思维是“二”,是“一而二,二而一”。所以,我们要懂得相对。

 

对拿刀叉吃饭的西方人来说,刀叉是“死”的,握刀叉的手是“活”的。西方人习惯于用活的对死的或死的对活的,这就是绝对。中国人是用活的对活的。大家知道,用筷子夹东西的时候,手指要动,两根筷子也不是“死的”,为了夹取食物,两根筷子一会儿张开,一会儿收紧,筷子和手都是“活”的,这就是相对。

 

所以,企业不能只有制度。中国人灵活,定多少制度都有办法应对。制度得要,但更多地要人跟人、部门跟部门面对面地沟通、协调,所以,我们要对单、要做现场排查,这都是让活人和活人、让人和问题、让问题和答案面对面的方式。

生活中,我们经常说“相亲”、“相面”,这个“相”字就是见面的意思,也就是合二为一、两方走到一起的意思。可见,从“相对”这个词上可以看出,我们的老祖宗早就知道,只有放在一起,才能有“对”的可能,只有合在一起,才能“生”出一切。有“合”才有“生”,有“生”才有“对”。都“绝”了,哪还有“对”呢?都“绝”了,“对”又有什么用呢?

相对会不会产生矛盾?当然会,相对就会有矛盾,但不能因为相对产生矛盾就不碰面了、就不对单了、就不排查了。

不要这样,我们要懂得从相对走向相应。

什么是相应?小孩子刚学着用筷子夹东西时候,他夹不了,只知道抓着两根筷子,让两根筷子相对。但他经历一次次失败,迟早会用得非常顺手,这就叫相应。

很多企业为了解决问题,会也开了,检查也做了,但一开会麻烦就出来了,一检查矛盾就出来了。这是处于相对阶段,我们要通过承受相对带来的“苦”而走向相应。我们不能因为有麻烦、有矛盾,就不去面对问题。只有通过不断相对,才能解决问题,并最终走向相应。

要让相对走向相应,更重要的是要订立标准、建立规则,才能在相对时减少碰撞,变得相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