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1 关键能力中心定义

计划部首先要确定哪些能力需要被测算,在主计划层面并不需要对所有的资源都进行测算,一般企业都是对关键瓶颈工序以及人力资源进行测算。笔者服务过的一些企业的能力测算方式如下:

1)汽车企业:总装车间柔性高,不分车型都是按照每小时生产台数测算能力,例如每小时40台,这样一周就是400台,5天×2班×40台,一年就是400台×50周=20万。涂装车间类似总装车间,也是不分车型按照小时产能测算能力;焊接车间是分车型平台来测算产能,例如A平台每小时30台,每周300台,B平台每小时20台,每周200台。这是因为焊接车身的夹具是专用的,不同平台的车型不能混线生产,因此焊接总产能大于总装产能。这就要求销售下达的订单总量是每周400台,其中A产品不能超过300台,B产品不能超过200台。冲压车间是提供一个总产能以及模具产能。每种产品的需求量不能超过模具的周产能。

2)家电企业:类似与汽车企业,基本是按照台数来测算产能。有些公司会根据产品的复杂程度设定一个系数,例如海尔公司规定5kg滚筒洗衣机系数为1;6kg滚筒洗衣机系数为1.1;7公斤滚筒洗衣机系数为1.2。然后,计算出自然台数和加权台数。

对于汽车和家电企业,是按照每周5天,每天2班,每个班次8小时来测算能力,即使能力测算有所差异,可以通过加班来解决。

3)电子企业:电子企业前段的电子厂设备投资大,一般都是7天×24小时运转,能力测算非常详细,有每个产品的详细工时,可以根据根据销售订单快速计算出设备负荷;后段的装配工厂虽然也有工时,但基本上还是类似于家电企业按照套数核算能力,装配工厂更多的是进行人力资源测算。

4)装备制造企业:笔者服务过的发电装备企业公司可以说是门类最齐全的机械工厂,包括总装工厂、重型加工工厂、金工分厂、铸造分厂、锻造和热处理分厂、焊接分厂、叶片分厂(批量精加工)等,每家分厂的能力测算方式各不相同。

总装分厂:将产品划分为产品系列,每个系列内部的不同产品认为资源需求相同。资源测算包括人力资源测算和总装台位测算。每个产品需要的人员天数,每种产品需要占用台位的天数。

重型加工分厂:针对汽缸和转轴这些大型部件,有详细的按工序的产品加工期量标准,非常准确。

金工分厂:几万种小型部件,工序众多,系统工时与实际工时差异很大,对于粗加工工序始终没有好的解决方法。精加工工序基本靠实测工时,相对准确。能力测算主要针对精加工工序。如果粗加工工序能力不能满足需求则外扩。

铸造分厂:按照吨位测算产能,不准确。

锻造和热处理分厂:按照吨位测算产能,不准确。

焊接分厂:每个大型部套的需求人员天数有明确标准,相对准确。

叶片分厂:产品种类有限,每个工序都是基于实测工时,相对准确。

生产计划部与分厂就资源测算达成一致,生产部排产后,各分厂按照统一标准进行测算能力。

5)厨卫企业:最初都是按照成品套数核算产能,但经常会出现由于产能测算不当,车间无法准时完成作业,延误了成品交付。后面企业修改了策略,对不同工序采用不同的能力估算策略。

总装按照成品套数估算,不考虑产品之间的差异。

涂装按照部件的面积测算能力需求,分为手工涂装和机器涂装,分开运算。

机加工车间按照打孔和切割,分别基于产品的特征值进行测算。打孔工序按照孔数,切割按照零件的切割长度测算。

通过相对准确的测算,有效地进行产品主计划的组合排列,保证车间生产订单与产能相匹配。

6)半导体封装测试企业:半导体封装最初都是按照“颗,UNIT”来测算产能,对于早期的QFP等封装形式这种方式是合适的,因为同种物料尺寸的不同产品的各道工序的工时差异不大。但进入BGA封装形式以后,再按照颗进行测试就行不通了,因为在封装中设备投资最大的工序打线工序、W/B,不同的产品金线数从40~400,而工时基本是与线数正相关的,因此企业最终决定按照线数为中位数的产品的管脚数I/O作为产能的衡量单位,即一个225I/O的产品是1,如果只有45I/O,这个产品折算为1/5产品。 作为主计划,这个简单粗暴的方法是可用的。

小结:在进行粗能力测算时,企业必须根据自己的产品特征,工艺方法,选择出关键工序进行能力测算,并找出合理的“特征值”进行测算。这个特征值可以是成品个数,重量或其他很容易维护的产品数据。除了对关键工序进行能力测算,也要对工厂的人力需求进行测算,人均效率的测算可以相对粗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