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从价值定义到手段设计 时间:59:09

在企业管理领域,构建管理体系、组织体系和流程体系时,在目的和手段之前,还有一个重要环节 —— 价值定义。很多企业在进行组织设计、流程设计时,忽视了对模块价值定义的思考,导致目标和手段缺乏依据。

1.   模块级设计三步法 

Step1 价值定义:明确模块的核心价值(如采购部是“保障可持续供应”还是“单次成本最低”)。 

  Step2 目标设定:根据价值定义拆解具体目标(如“总成本最优”“介入研发选型”)。 

   Step3 手段设计:结合范式(如“专业化分工”“业务闭环”)输出流程与组织方案。 

2.   案例:传统采购 vs 华为采购

   传统采购: 

      价值定义:单次交易成本最低。 

      手段:砍价为主,质检靠条款约束。 

   华为采购: 

     价值定义:综合成本、质量、交付的平衡。 

     手段:介入研发选型(如用铝替代铜)、建立供应商长期合作。 

总结:这体现了企业对模块的价值定义决定了组织和流程设计的目标,目标又决定了采用的手段。进一步看企业管理中模块级和流程级的构建,其内核仍是目标手段模型,只是更加复杂。模块级设计先进行价值分析,确定模块价值定义,再设定目标,然后进行关键逻辑设计,输出初步设计原则和流程地图;流程级设计是在模块级基础上,更细化地设计,输出组织结构、职责说明书、具体流程和各种模板。

1.   IPD研发体系设计 

以华为 IPD(集成产品开发)为例,研发体系的价值定义之一是实现对客户需求极限的契合性,在乌卡时代(VUCA),这一定义基于对市场、客户需求和问题差距的分析。基于此价值定义,确定两个工程目标:一是准确对焦客户需求,二是正确把需求转化为产品。为实现这两个目标,采用三个关键工程逻辑:产品策划和产品管理专门化需求管理专业化需求到产品的旅程严谨化。​

在产品策划和产品管理专门化方面,传统企业产品策划和管理多由研发兼职,存在诸多问题,如精力有限、专业知识不足、对客户需求理解不够等。而华为成立专门的产品部,有产品经理,使产品策划和管理在组织和流程上都实现专门化,形成跨部门流程,遵循 “预而后行” 的范式,在产品立项前进行充分的市场洞察、分析和需求收集,多个部门参与评估产品可行性,确保产品与客户需求匹配,供应链能支持,提前明确客户卖点等。​

需求管理专业化也是华为 IPD 的亮点。传统企业对需求管理零星、不系统,信息易丢失。华为把需求作为业务对象进行全生命周期闭环管理,大型企业建立专门需求管理部门,中小企业可由产品经理等兼职。需求管理流程包括需求收集、分析、分发、实现到关闭,从原始需求(客户原话)到初始需求(专业表述),再到产品包需求、技术规格,最终实现产品,形成完整闭环,确保需求得到有效管理和实现。​

    价值点:研发体系需极限契合客户需求(乌卡时代要求)。 

    手段: 

     产品管理专门化(独立产品部取代研发兼职)。 

     需求管理闭环(OR流程:收集→分析→分发→实现→关闭)。 

     需求多态转换:客户原话→专业术语→技术规格(如“音量不够”→“赫兹提升”)。 

2.   案例:丁谓建宫

用丁谓建宫的故事来通俗理解从目的到手段,以及业务逻辑对组织和流程设计的决定作用。宋朝皇宫失火,丁谓负责修建,他的目的是在最短时间内修好皇宫。他采用的手段核心是挖一条从皇宫到汴河的沟,这条沟起到了一石三鸟的作用:挖沟的土直接用来烧砖,节省了运土制砖的时间和成本;沟与汴河连通后,可利用水运运输从南方采集的建筑材料,解决了陆运不便的问题;皇宫建好后,用建筑废料填沟,恢复原貌。​

基于这一工程逻辑,整个业务流程得以确定,如先挖河、烧砖瓦,再通过河道运输材料,最后进行建筑施工。同时,根据专业化分工原则,组织分工也随之明确,设立河工部、窑厂、建筑部、采办部等部门。这表明先有业务逻辑(工程逻辑),清楚解决问题的思路后,组织分工和流程设计自然就确定了,即业务逻辑决定组织和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