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跃进式”的推动模式屡见不鲜,也屡试不爽,往前追溯有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等。改革开放之后,煤炭、钢铁、制造业、房地产等行业的发展都或多或少的体现出了这种特性,成效非常显著,不仅成功推动了行业的快速发展,也成就了一批优秀的企业和品牌。
在品牌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尽管也呈现出“跃进”的态势,但是要真正实现农业从投资热到市场热、消费热的全面转变却并不容易,关键不在于国家推动方式,而是由行业特性决定。所以农业企业需要做好充足的准备,迎接的现实经营中的各种挑战。
首先,从行业发展现状看,中国农业的基础还比较薄弱,交通、物流、金融等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专业化人才、核心技术能力、以市场为导向的信息化建设等还处在比较低的水平。在短时间内,通过土地流转政策快速推动了农业从一家一户的分散种植养殖向企业化经营转变,但是在当前的实际运营中,以合作社为主体的基地模式,仍然离不开一家一户的分散参与,这决定了农业现代化不可能一蹴而就。另外,从行业特性上看,农业还具有产业链长、投入和产出周期长、涉及的环节多等特性,即使有资本支持,要想快速完成这些基础建设、实现各产业链环节的精耕也并不容易,需要一个过程,这是从生产成本和运营效率来考量。
其次,品牌农业面临更加成熟和理性的市场环境。一是消费者成熟了,变得理性了,对商品的识别能力也提升了,他们不再是盲目的接受,也不会盲目地跟风。更重要的是,与家电、房地产等其他行业蓬勃发展的市场环境相比,现在农业所面临的问题是“消费升级”而不是“消费释放”,消费升级即所谓从“吃得饱”到“吃得好、吃的有特色”的转变。就像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正在从“保障性住房需求”到“改善性住房需求”的升级转变一样,在“消费释放”期很容易快速出现市场的“井喷”,但“消费升级”则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注定快不了。
最后,所有参与到品牌农业中的各种行业要素也都在走向成熟和理性,包括资本、技术、人才、信息、渠道、媒体和参与竞争的企业主体等。中国的市场经济已经走过了初级阶段,竞争环境更加复杂,参与竞争的成本也在不断攀升,对企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过去企业生产产品后做套漂亮的包装放到市场就能卖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品牌农业要求企业不仅要懂得如何实现“现代化生产和管理”,还得补上“现代化营销”的课,靠“跃进式”的推动只会带来混乱、提高市场竞争的强度,招致竞争对手的快速跟进和模仿。任何企业要想快速获得竞争优势并不容易,农业企业也不例外。
这就是品牌农业面临的现实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