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兴趣爱好:少一点干涉

无论是从专家的专业研究角度,还是从家长的普遍实践角度,在孩子的成长教育过程中,都极为关注孩子的天性与兴趣爱好这一问题。实际上也是无法绕开或者回避的问题——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专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就强调:“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但如果不向这种需求提供养料,即不积极接触事实和现象,缺乏认识的乐趣,这种需求就会逐渐消失,求知兴趣也与之一道熄灭。”

所以,正确看待、认真呵护,并且帮助孩子有效、正向释放那些天性——包括爱(贪)玩、情绪化、模仿、好奇、爱思考、对父母的依赖、对身边人和事的善意、喜欢赞扬等,就是家长必须高度重视,并切实做好的事情。但是,就作者极为有限的观察范围而言,很多家长恰恰在这一问题上,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做了一些不应该做的事情,甚至造成某种不可挽回或逆转的糟糕后果。

下面列举比较典型的两种情形,并尝试对其背后的原因进行分析和解剖:

第一种情形,也是比较常见的情形:走向两种极端,要不完全放任(纵)自流,要不粗暴扼杀。

可能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包括:

——无视孩子的个性与具体表现,生搬硬套别人所谓的成功经验。不可否认的是,有的孩子哪怕是“野蛮生长”,最终也茁壮成长;有的孩子恰恰应验着“棍棒底下出孝子”,但最终只是个案,而且是“别人家的孩子”。

——家长毫无主见,过分在意社会上的所谓流行趋势。比如对孩子不管不问,还美其名曰“放养”;或者打着“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旗号,强制要求孩子参加各种各样的兴趣特长班,基本不在意孩子的想法和兴趣。

——家长将自己的创伤或者遗憾,投射到孩子身上,把孩子当成完成自己某种心愿的工具。

可以很直接地说,出现上述情形的家长,除了不愿承担作为家长的责任之外,更大程度上是因为自己拒绝学习和成长。

第二种情形,所谓的“好心没有好报”。也就是说,家长非常迫切地想帮助孩子,但是事与愿违。

原因可能是:

——没有或者无从了解孩子的真正特性和兴趣爱好。

——不知道如何向孩子提出合适的建议。

——向孩子提供帮助的方式、方法不被孩子认同、接受。

——无视孩子兴趣爱好的变化或者迁移,单一强调所谓的“坚持”。

——对孩子兴趣爱好所能产生的作用过于放大,甚至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这些情形的发生,更深层的原因往往是家长缺乏对孩子的细心观察、耐心倾听,沟通交流的管道单一,方式、方法简单,甚至是粗暴。

作者曾经记录过这样一段文字,现分享如下:

2016年4月26日,与儿子的一次对话

今天得空去接上钢琴兴趣课的儿子,趁他还没有下课的几分钟,找老师简单了解了一下他的学习状态,反馈说表现很好,“每次上课都特别有精神,一副开心的样子,不像有些孩子总是哭丧着脸……”听到这样的反馈后,忽然觉得可以有一个跟孩子聊天的话头了。

等孩子下课后,照例询问他今天上课期间比较有趣的事情。他告诉我,老师问他为什么葫芦丝的“4(fa)”音总是很闷?他的回答是:“因为葫芦丝是中国的民族乐器,之前只有五个音,并没有4(fa)和7(xi)这两个音,后来受西洋乐器的影响,才逐渐加上去的,所以,这两个音不太准,吹葫芦丝的时候还不能太用力,否则那个弹片还会弄坏……”我不懂音乐,不知道他这样的回答到底是否正确,只是告诉他,中国民族乐器本来是只有五个音,叫作“宫、商、角、徵、羽”,所以,会有”五音不全“的说法。接着,我借老师对他的评价和反馈,赞扬了他的表现,开始了以下的对话:

我:“为什么有的孩子去上兴趣课的时候会不高兴?”

儿子:“可能是因为孩子自己不感兴趣,被家长逼的吧。”

我:“那你为什么不会不高兴?”

儿子:“我自己想学呗!”

我:“为什么想学?”

儿子:”因为有兴趣呗!”

我:“除了兴趣,你觉得学这些东西还有什么好处?”

儿子:“有呀,现在的好处是,学校有才艺表演的时候都可以上场,长大了以后就有更多好处了,比如把才艺展现出来,可能找到更好、更适合的工作……”

我:“所以,你现在学习这么多东西都是你自己想学的?”

儿子:“那当然!”

我:“那为什么有些家长会逼着孩子去学很多东西呢?”

儿子:“我觉得家长逼着孩子去学东西不好……虽然有时候家长逼孩子学东西会有一些效果,比如郎朗(他自己在网上搜索过关于郎朗的一些介绍),但是有多少孩子能受得了练琴练到凌晨三点呀?所以,家长不能逼孩子去学什么,这样逼着学习,效率就不高,可能懂一些东西之后,没多久就忘记了……(眼看没有正面回答我的问题,只好再问一次)家长逼孩子学东西也可能想让孩子过得好一些,就像现在很多电视剧里演的那样,很多大户人家都不愿意自己的女儿嫁给那些比较穷的人家,怕自己的孩子受苦(这都什么跟什么呀,但是克制自己不打断他)……可是孩子也不愿意呀,因为不是她喜欢的……家长可以让孩子自己选,现在这么多可以学的东西,先问问孩子喜欢什么不就好了……”

我:“那你现在学习的这些东西都是你喜欢的?”

儿子:“那当然,都是我自己选的,不是吗?”

我:“那既然是你自己选的,所以就不需要别人逼着学习,那平常自己在家练习的时候,也不用别人逼,对吗?”

儿子:“那是!”

至此,完成了我想要的对话过程。记录下来的意思,无他。仅仅觉得,有些时候教育孩子并不需要那么正式、那么严肃,随机、应景,给孩子一些问题,可能就够了。

作者想表达的意思是,在对待孩子的天性和兴趣爱好这件事情上,基本遵循以下几项原则和思路:

(1)理性克制,防止走向极端。

既不因为孩子暂时有些偏差而着急,也不因为孩子表现出某些方面的特点(长)而急于求成。

(2)对话引导,而不空洞说教。

家长不把自己的观点和意志强加给孩子,而是寻找合适的时机,营造与孩子对话交流的场景氛围,对孩子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

(3)关注过程,而不强求结果。

尽量由孩子自主设定自己的目标,家长在中立态度的基础上,提供支持和鼓励,强调并释放“过程比结果更有价值”的理念和倾向信息。

(4)放眼未来,防止短视功利。

将孩子的教育,放在其长大成人,甚至更长远的时空维度上,来回望、审视孩子当下的表现和状态,避免急功急利的短视行为。

所以,作者与很多家长忌讳,甚至禁止孩子接触网络的做法完全不同的是,恰恰在孩子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就主动引导孩子接触网络,并让孩子开始使用网络这一工具。

以下是一篇记录小文,供读者诸君参考:

教会儿子网络搜索之后…...

自从儿子上小学以后,发现他总是有问不完的问题。如果是单纯的功课问题,或者简单的历史、地理常识,我还能基本应付得过来。但是,当他一会儿天文地理,一会儿军事武器,一会儿动物植物,一会儿娱乐明星的时候,自己那点可怜的储备真的是捉襟见肘,一开始,还想着说借助网络给他一些回应。

可是,这样做的结果几乎是灾难性的——只要他一闲下来,哪怕出差在外,他也缠着你问这问那……随着他逐渐长大,等到二年级上学期的开始,我终于强烈体会到“力不从心”的感觉了——作为家长,毫无疑问不能仅仅以“你长大以后就知道了”之类的话,去搪塞他,更不能对他说“这些与学习无关的问题不要问”。

对于一个正在“疯狂”成长中的孩子来说,世界的大门,甚至是宇宙的大门正在向他徐徐开启,大门后面有太多让他好奇,也值得他好奇的事情,问问题正是满足他探索欲望的起点。如果这个时候没有好好呵护,将有可能对他的成长造成严重的影响,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原来爸爸、妈妈并不希望我学到更多的东西”,一旦让他在心中留下这样的印象,必然会慢慢消磨掉孩子学习的动力。所以,当有家长抱怨孩子学习成绩不够优秀的时候,是不是应该反思一下,自己是否曾经无意间遏制过孩子“学习”的欲望?其实,孩子的成长和学习,绝对不能局限在学校的功课范围,甚至可以说功课只是孩子需要学习的范畴当中非常小的一部分。

正是基于上面这样的理念和看法,面对儿子层出不穷的问题,我必须找到一个解决的办法,继续满足他对那些稀奇古怪问题的探索。于是,当有一天,他再次向我提问的时候,我非常诚恳地对他说了这样一段话:“儿子,你真的是太厉害了。经常问一些老爸回答不了的问题(家长是否愿意在孩子面前认输,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前提),但是,爸爸又很想帮助你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现在有一种办法,基本上可以解决这样的问题,你想不想学?”正如自己所设想的一样,儿子没有任何迟疑地回答我说:“想啊!”

接下来,我就按照之前计划好的步骤,从下载APP开始(我还专门告诉他,下载用的ID和密码),全过程向他介绍了如何通过网络搜索的办法去寻找那些问题的答案。然后,再让他尝试操作了一遍——我大致还记得,他第一次输入搜索框的是“瓦岗山”三个字(因为有那么一段时间,他一直在听评书《隋唐演义》),当他从网络看到关于“瓦岗山”的介绍时,我注意到了儿子那种满足的喜悦感……这就是我教儿子网络搜索的前因后果。

为了引导他真正用好这样一个工具,我并没有向他提出“约法三章”之类的要求。而是跟他进行了一次简单的对话:

“儿子,现在学会了搜索,爽不爽?”

“太爽了!”

“那以后碰到自己不懂的问题,知道怎么办了吗?”

“当然知道!”

“可是如果你总是上网搜索,影响了其他的事情,比如学校的功课,该怎么办呢?”

“怎么可能?”

“也就是说,你能保证不影响?”

“那是!”

“万一呢?”

“万一的话,你可以没收我的IPAD!”

“说话算数?”

“说话算数!”

然后,我们爷俩就来了一下“拉钩上吊一百年”。

算算,教会他网络搜索已经半年多了。现在,我已经基本不需要再费尽心思、绞尽脑汁地想着怎么回答他的问题了。反过来,大多数情况下,只需要耐心地听他讲,而且更有意思的是,他现在问的问题,基本上都是他已经有了答案的,我需要做的是,因为无知或者装作无知,反馈给他一个错误的答案,等着他批评纠正。即可。为什么就不可以让孩子带着自己成长呢?家长,家长,不就是“和家人,也包括孩子一起成长吗?”

坦率地说,对于孩子的天性和兴趣爱好这一问题,家长与其在具体的操作层面纠结烦恼,还不如重新审视并梳理一下自己的认知和观念。

正所谓:

孩子天性本自有,若失理性乱节奏;

无论放任或禁止,过程结果令人愁;

细心观察是基础,营造氛围交流够;

兴趣爱好重过程,放眼未来少烦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