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宗,由法藏(643-712)于武则天时期创立,以阐明《华严经》而得名。法藏著有《华严经探玄记》、《华严经指归》、《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华严经义海百门》等,武则天赐号“贤首”,故也称贤首宗。法藏曾为唐中宗、睿宗授菩萨戒,因此拥有帝王师的地位。从中宗到武宗约160余年间,华严宗都很盛行。其根据地主要在终南山和五台山。华严宗也传入了日本和朝鲜。
华严宗的立说,有针对大乘空宗和唯识宗的地方。大乘空宗以为心、色皆无,一切皆空,有可能连成佛的根据、佛国净土也有被“空”掉的危险。唯识宗讲阿赖耶识和真如的关系,讲迷、染与悟、净的关系,有不清楚的地方。唯识宗把阿赖耶识与真如分离开来,断定人们只有将自己对真如的迷惑(“识”)转化、提升为自己对真如的觉悟(智)时,才能转变藏识中的染分为净分。这种要求虽然严格,但却将真如看成是一种似乎可以独立于“识”外的某物,导致阿赖耶识与真如的对立。譬如,可能出现这样难以回答的问题:阿赖耶识是真实的,何以所变现的境就是虚幻的?阿赖耶识如是真如,何以会有迷、染?阿赖耶识如不是真如,现实众生凭借阿赖耶识,何以能趋悟、净?这些都需要进一步做出解释。
法藏用心研究染与净的关系,发现净就在染中,染中蕴藏着净,就像“如世莲华(即莲花),在泥不染,譬如法界真如,在世不为世法所污。”310并围绕这一问题,提出了“法界缘起”论。
“法界”,华严宗人通常指真如、实相、佛性,它和“如来藏自性清净心”有内在联系。“法界缘起”,指世间、出世间一切现象,都由“如来藏自性清净心”生起,都由真如法性生起。法界缘起和如来藏自性清净心共同作用,互为因果,相资相待,彼中有此,此中有彼,彼即是此,此即是彼,相即相入,圆融无碍,处于“重重无尽”的联系之中。后来的华严宗大师澄观明确提出“事”(事物、个别现象:宇宙万物互相不同,各有分别)、“理”(事物的本体、本性:诸法平等的理性,即真如)、“理事无碍”(通过智慧了悟到理为事物的本体,事为理体的显现,有差别的事法界和平等的理法界圆融无碍)、“事事无碍”(所有互相区别的事物,因为理体而统一,故互相圆融无碍,一多相即,重重无尽)四法界,并说:“统唯一真法界,谓总该万有,即是一心;然心融万有,便成四种法界。”311这就明确揭示出法界就是“如来藏自性清净心”,两者在实质上是内在一体而且圆融无碍的。
何以法界能如此缘起?他们认为真如本体不仅是不变的,而且是随缘的。因为它不变不动,所以能随缘生起种种现象,又因能生起种种现象,反显真如体性清净,不变不动。换言之,真如由不变显随缘,因随缘显不变,不变与随缘相依相待。这种相依相待的关系,在缘起界也存在着,那就是“六相圆融”说所描述的情况。万物总(事物的全体,具足各个部分)、别(事物的各个部分互有差别)、同(事物的各个部分虽然形相各别,但又互相依持,合同成为一整体)、异(事物各个部分虽然合成为一个整体,但各个部分仍然各不相同,互有差异)、成(事物各个部分因缘合为一整体,则此事物成,缘起成)、坏(事物的各部分不合为一整体,但各部分的本质不变)“六相”中,总、同、成从无差别说,指整体、全体,如一房舍的整体,别、异、坏从差别说,指部分、片断,如该房舍的梁、柱、砖、瓦,都是作为整体的房舍的某一部分。整体与部分,差别与无差别,也是互相不离,相即相入,圆融无碍的。总之,在华严宗人看来,本体的真如与清净心,本体与现象,现象与现象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圆融无碍的。他们的思路,具有强烈的辩证色彩。
法藏“十玄无尽”(十种深刻的道理)的说法,充分体现了华严宗思想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思维。《华严·贤首品》已经用“十玄”来说明佛的最高境界。它说,在一微尘中有无量刹(世界),而这些世界各自具有不同的情形:有的有佛,有的无佛,有的染,有的净,有的广,有的狭等等。这些不同情形相互之间的关系,如同“天帝网”一样。——天帝网,是印度神话中的说法,指帝释天宫殿装饰的珠网。在这些珠网上,珠光交映,彼此透视,重叠无穷。法藏本人曾经将十面镜子摆在十个方向,中间点上蜡烛,烛光在镜子里互相映现,用以显现“十玄无尽”的境界。312
按照法藏的说法,“十玄”主要是呈现缘起法相的条理,显示事事无碍的关系,以证成万物“自性本具”和“法界缘起”的理论。其具体内容是:(一)同时具足相应:就任何事物中内含无数的“法”(事物、道理)而言,任何一微尘中,同时具足一切诸法,它们互相依存,共同成就此一缘起,就好像一滴海水具备百川的滋味;(二)广狭自在无碍:就任何方法内含无数的“法”而言,六度313万行,或纯或杂,法、法交彻,功德互相具足,便如从一尺镜子里,可以见到千里的景致;(三)一多相容不同:就各事物的统一性而言,每一法中具有一切法,容摄无碍,便似一间屋内千盏灯光交涉;(四)诸法相即自在:也就各种事物的统一性而言,诸法融通,相即自在,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重重无尽,好像金黄的颜色离不开金子;(五)秘密隐显俱成:就各种事物之间的隐显关系言,任说一法,实即一切法,或隐或显,都同时成就,如片月点缀天空,有明也有暗;(六)微细相容安立:就各种事物与人的意识的关系言,一切事物均于一念中具足,即极微细中含容一切诸法,就像琉璃瓶子透露出所盛的芥子;(七)帝网境界:就各事物内含了无数的事物而言,任一法中有无量法,彼此之间互相映现,重叠无尽,譬如两面镜子对照,重重影现;(八)托事显法生解,就事物与真如实相的关系言,所有尘法,事事无碍,随一事理,能显法相实相,便似雕塑,造像塑臂,处处见得合式;(九)十世隔法异成:就各种事物内涵了有普遍性和永恒性者而言,一切法门遍布于“十世”中,前后或久暂,不相隔离,恰如一夜的梦,仿佛自在地度过了百年;(十)唯心回转善成:就如来藏自性清净心与事物的关系言,法界无碍功德,都由一如来藏为自性清净心回转,具足成就,恰似北极星被众星围绕。314
《华严经》本来就有“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的话,强调“心”作为世界根源和主体的地位。法藏用“法界缘起”论、“六相圆融”说等,具体展示和丰富了这一思想,巩固了“心”的至高无上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