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包括很多内容,也有很多方法。但是,要在大众心目中拥有一席之地,就不能逆着大众的认知来。人接纳一事物,或者排斥一事物,都有一定规律和特点。逆着大众的认知来,只会事倍功半,甚至招致失败。顺着大众的认知来,才能借力用力,水到渠成。
2006年3月,美国人埃文·威廉姆斯(Evan Williams)发明微博客(MicroBlog),用户可以实时分享不超过140字的文字信息。这就是后来所谓的微博(Weibo)。微博出现后,中国各大互联网公司,包括新浪、腾讯、网易、搜狐等,纷纷推出自己的微博服务。微博大战,就此展开。
由于动手早,着力深,新浪微博长期一枝独秀。在此期间,新浪采取几个关键动作,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老大地位。2010年3月,新浪斥资数百万元收购微博域名“weibo.com”。2014年3月,新浪微博宣布改名为“微博”,并推出了新的标识,逐步淡化新浪色彩。4月,启用“weibo.com”域名。
在今天,新浪微博已成为微博的代名词。如果不加特别说明,微博就是指新浪微博。在这场微博大战中,即使强如腾讯也败下阵来。新浪微博的地位,几近垄断。这一点,新浪是如何做到的?关键是新浪利用,并改变了人的认知。有人说得好,它相当于搞了一个“面包牌”面包。
2010年10月,加拿大推出一款名为Kik的即时通讯工具通信工具。它主要应用于移动互联网。上线15天,就获得100万用户。这迅速引起了业界的关注。
张小龙在研究Kik时发觉,这种新的通讯软件,可能对QQ造成致命威胁。于是,他连夜给马化腾写了封邮件,建议腾讯进军这一业务。三个多月之后,腾讯推出一款功能相似的产品。这就是“微信”的前身。
差不多在同一个时候,雷军也看到了这个商机,他也推出一款功能相似的产品。他把这款产品命名为“米聊”。“聊”固然有聊天的意思,但为什么要“米聊”呢?名不正言不顺。这个硬造的生僻词,妨碍了它的传播。“微信”尽管也是一个新造出来的词,但这两个字放在一起很容易理解,所以它轻而易举地占领了用户的头脑。
米聊比微信,早面市一个多月。在开始的一段时间里,米聊的用户数也曾经领先。但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拉锯战,微信迅速崛起,米聊逐步退出市场。毫无疑问,决定胜负的因素有很多。但是,我们也可以设想一下:如果当初微信叫“腾聊”,小米的米聊叫“微信”,结果将会怎么样呢?很可能不是今天这个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