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闯:哈佛大学的两位教授在研究了乔布斯、盖茨和安迪·格鲁夫(英特尔三位创始人之一)三个人后,总结了这几位企业家的一些共同特点,其中一个特点就是几位卓越的企业家都很有远见,他们先提出愿景,再反过来定义组织的能力。他们从一开始就是“从未来定义现在”,而不是从现在看待未来。
彭剑锋:他们不是基于现在的资源能力决定未来怎么做,而是超越和突破现有资源的能力,基于未来的愿景,创造条件,也就是华为的任正非所说的“凑条件”。从未来定义现在,这就需要企业家精神,需要企业家具有创新精神、探索精神,有 “野心”。在不确定的时代更需要强调创新,要大胆想象,探索求证。
陈闯:硅谷文化中有一个重要的词语,就是“反转”,我们习惯将它称为“转型”。“反转”就像篮球规则中的“回场”。当我梦想中的一些假设条件在实践过程中遇到挑战的时候,要迅速调整状态,回转过来。
孙波:这就是我们说的假设系统。假设系统构成约束条件,约束条件发生变化的时候,假设系统也要随之调整。
彭剑锋:过去组织的假设系统所有的流程都是固化的,是连续性的。未来组织的假设系统是随时可以调整的,为什么现在很多企业都在建立“包干制”的项目小组?就是一个月时间干不成就可以撤掉,重新组合。
陈闯:这就是《精益创业》这本书的核心内容,哈佛商学院把这本书作为创业的教材,因为这本书就是在讲创业过程中你要不断地验证你的假设系统,产品不断迭代的过程就是在不断修正假设系统。
彭剑锋:所以未来要强调假设系统的“动态修正”。过去的假设系统都是固化的,未来的假设系统本身就是动态调整的。过去是年初就制定目标,年底考核目标完成情况,这是假设企业未来一年都是在可确定的环境下运行。现在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多,很多企业都把年度目标改成季度目标,一些互联网公司的项目小组的目标甚至是一周或两周,干一两周发现不对,立刻换,但是在调整的过程中,要对这两周的工作进行回顾总结,要评价这两周的失败绩效。
陈闯:这个回顾很重要。刚才彭老师用了一个词,叫作“探索”,什么是“探索”?探索就是在不确定的情况下行动,行动以后看到反馈的结果,不管是成功的反馈,还是失败的反馈,都是有价值的,因为这个反馈含有巨大的信息量,我根据这个反馈才知道过去我做对了什么,做错了什么,再调整我的假设,继续探索。这里涉及一个很重要的命题:当未来世界不确定,甚至非常模糊的时候,人如何行动?我们以前总是基于预测做出判断,但当我们无法基于预测做出判断的时候,应该怎么行动,怎么去探索?
彭剑锋:这里面又涉及效能的问题。过去效率是投入产出比,一定要有结果;现在是探索性的前进,失败也是一种绩效。华为的绩效小组就在研究失败绩效,研究如何承认和评价那些只干了两三个月就失败的项目的绩效,这就需要重新定义组织价值。并不是成功的探索才有价值,失败的探索同样有价值。
陈闯:大企业其实也有必要研究《精益创业》的思想,研究怎么在大企业里实施精益创业。小企业失败了就会总结教训,调整状态,重新开始,由于小企业的体量小,所以它的负担比较轻,它的探索往往也是一个组织的整体行为。如果大企业鼓励这种探索行为,就需要研究如何评价失败的绩效,就是怎么评价“有目的的失败”和“无目的的失败”的差别。
彭剑锋:“有目的的失败”和“无目的的失败”都是效能命题,现在组织效能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剔除无目的的失败,如何肯定有目的的失败。过去我们说绩效就是胜利,现在绩效的含义也包括“有目的的失败”。
陈闯:未来确实是不确定的时代,技术没有连续性发展的时候,探索过程的意义在某种程度上可能会超越探索结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