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定义市场边界是真正的战略定位

现在很多企业都知道定位,但实质上往往大家所说的“定位”根本就不是一回事儿!口中说的是同一个词,但想表达的意思却是千差万别!

目前主要存在两种维度上的“定位”,一种是基于传播层面的定位,即特劳特和里斯所定义的“定位”,是没有任何前缀或后缀的;另一种则是基于战略层面的定位,也即迈克尔·波特定义的“战略定位”,“定位”和“战略”关联在一起,和特劳特的“定位”有着本质区别。

“定位”是从传播的角度出发,这与其两位创始人里斯和特劳特的“基因”有关,因为他们最初从事的职业就是广告。关于定位产生的故事是这样的:里斯和特劳特同在一家广告公司,里斯是老板,特劳特则是雇员,里斯产生了要占据消费者心智的理念,而特劳特想出了“定位”这个词,二人后来合著了著名的《定位》一书。所以,无论是特劳特还是里斯,他们对于定位的理解都是从传播的角度来认知的,所以才会产生“心智认知”这样的理念。

而基因源于产业经济学的迈克尔·波特对定位的理解就不是从传播的角度,而是战略。他认为“战略定位”就是“选择与竞争对手不同的运营活动,去创造一种独特的价值组合”,换言之,战略定位也就是在市场中创造一个与竞争对手“与众不同”的位置,这个“位置”并非通常意义上的空间位置,也有“地位”的含义。

波特对定位的定义就是从企业战略的角度出发的,尽管特劳特对此认为其“对心智的认识不足”,但是波特的战略定位才能真正对企业的经营提供指导,而特劳特的定位只能从传播的角度提供帮助,在企业经营层面较为薄弱。

“业务单元在某个行业内实施竞争战略的目标,是在行业内寻找最佳的定位,让企业更好地维护自身的竞争力或者以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方式影响竞争力”,这就是波特竞争战略的重点。

前面已经明确了定义市场边界的内涵就是:“选择与竞争对手不同的消费需求集合,通过独特的价值链活动,创造一个最有利的市场地位,让企业获得领先的核心竞争优势”,这个定义与波特对战略定位的定义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所以要对整个产业进行“五力”分析,目的就是找出对企业最有利的市场边界。

每个市场边界都有其独特的消费需求集合和相应的价值链活动,因此定义市场边界也就等同于战略定位!为了区隔特劳特的“定位”,避免大家在沟通中产生混淆,故此笔者选择了采用定义市场边界这个全新的战略概念。

了解定位产生的背景对于准确理解定位有重大意义,这就是要告诉企业家,定位的功能主要是通过传播来影响消费者的——当然,在产品上也可能有相应的改变,但它并不能解决企业面临的其他战略问题,因此不要把定位绝对化,不要把它当作一切,好像只要定位好了就一定能够获胜,而是要结合其他理论,与定位共同构建企业丰富而立体的战略及运营体系,这才能真正帮助企业构建持久的竞争优势,赢得持续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