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建材企业的困惑
2008年,我们给一家著名的建材企业做咨询,该企业让我们帮助他们的代理商打造样板市场,项目组成员经过努力,实现了销量突破,单省销量从1亿元增至1.8亿元。但是,客户似乎有了新的苦恼,经销商强大了,厂商之间的博弈会不会更难了?
经过沟通和调查,该公司产品定位独特,市场操作也很到位,但是厂商分工太彻底了,市场操作由经销商全权处理,厂家提供资源。在初期,这种模式在高毛利的利益分配体系下运作良好,但是在高速发展期,经销商在做强、做大以后就不听指挥、不愿投入资源了,一味向厂家要资源。厂家开始考虑要不要拆分市场?
可是,就算是拆分市场,也不能解决实质问题。一方面,利益空间缩小,运营成本直线上升,价格空间被挤压。另一方面,仅靠利益无法实现高水平的市场运作,如何开拓新的渠道,实现多渠道组合操作呢?
另外,由于受经销商能力和资源的限制,仅靠利益驱动无法实现对区域市场的高水平运作,他们不会积极开拓新的销售渠道,提高产品在区域市场的覆盖率和渗透率,更不会主动提升产品和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尽管从长期看,这样做对他们销量的提升有好处。然而,这些市场策略对企业却至关重要,关系着企业的产品与品牌能否在这个市场生存和进一步发展。
只有搭建管理平台,提高企业的能力,才能在竞争中找到新的出路!
缺乏管理平台支撑的建材营销乱相
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建材行业的“优等生”面临哪些困境,我国建材行业经过十几年的高速发展,从产销量上看,已经初具规模,部分企业和品牌也在业内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但是,随着企业规模和产品销量的持续上升,队伍急需向正规集团军转变。在这个过程中,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如下。
(一)理念落后:企业成为个体户的“集中营”
很多建材企业还处于老板领着一群个体户干的阶段,还没有理解一个组织同一群人的差别——分工协同。企业一旦做大规模,这种方式的弊端就会显露无疑。业务人员个人能力很强,但都在自己的市场上独自作战。有一个家电客户,自己的业务人员都是高薪请来的职业经理人,可是市场运作质量远远不如美的一群仅工作了一年的大学生。而且,公司政策复杂凌乱、前后矛盾,后台无法提供支持。
(二)组织模式落后
采用人盯人的管理方式,管理质量注定不高。
组织结构功能失调。一线缺乏职能部门支持,特别是关键职能的支持。
缺乏基本的流程管理。几乎所有流程都汇总于“强人”,高管成为制约组织发展的瓶颈和“救火队员”。
缺乏岗位分析。高层岗位集中过多的职能,横向职能分工不明确,中层、基层岗位缺乏明确授权,岗位员工缺乏知识积累与培训。
(三)缺乏组织力支持,业绩仅靠资源拉动,企业成了“资源黑洞”
建材企业有很多成功经验,其中一条就是买资源、用钱赚钱。这很正确,可是会遇到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前期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先买的时候没人争,买到的是“肉”,随着竞争的加剧,资源后来只剩下“骨头”了,而且价格还比较贵!现在单店销量、设计师个人平均产出都在下降,租金和价格却不断升高,不知道谁在为谁打工。
打通内部价值链
能不能打通内部价值链,决定是否被市场“除名”,内部价值链的锻造决定了企业的发展潜力。
曾经有个企业家跟我说过一个笑话,他说:“营销是个屁(4个P)。”这句话很有道理,4P组合本质上是战术层面的工具。当市场处于低级阶段的时候,单个营销要素就能发挥比较大的作用,比如,广告包装、概念炒作、各种花样的促销、终端包装和管控、服务营销等。但是,当市场成熟后,所有的企业都学会了这些招式,这时候发挥作用的就是企业整合各种营销手段和资源的能力。此时,打造企业营销价值链,提高各个环节的速度和协调度,整体提高效率变得尤为重要,这个能力直接决定了企业未来的发展潜力。
假定企业能力不变的情况下,组合营销要素就能取得成功。可是当所有的企业都学会定位、广告包装、概念炒作、资源垄断、渠道管控后,外部机会越来越少,成本越来越高。这时候,企业一定要做联想曾经做过的事情——打通内部价值链、提升企业能力,也就是通用公司的明星高管杰克•韦尔奇说的:“大企业的能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