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资源,就是我们开展培训所需要的必要资源,比如,课程、师资、教室、设备及经费等。培训资源的开发,在企业随着企业培训体系成熟度的提升,大致会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就是信息收集,建立资源信息库。每一个企业都要建立培训资源的信息库。这个信息库的构建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指标:
(1)资源是什么?
(2)这些资源在哪里?
(3)这些资源的质量是如何的?
(4)这些资源的使用成本如何?
为什么要收集这些信息,建立资源库?这里考虑两个方面:一是方便大家在举办培训时选择资源;二是便于传承,为后来者提供便利。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也是一种知识传承。建立信息化的数据积累,也会奠定未来培训工作信息化基础,有助于提升培训对需求的响应速度。
如何收集这些培训资源信息?首先要确定收集的信息类别。比如,我们要对外部培训机构的信息进行收集,那么我们可以围绕外部培训机构做出具有参考意义的指标定义,如表5-1、表5-2所示。
表 5-1外部师资课程资源信息表
序号 | 培训机构名称 | 联系 地址 | 电话 | 曾合作培训项目 | ||||||
培训项目 | 合作类别 | 课时 | 讲师姓名 | 合作次数 | 满意程度 | 价格(元/天)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表5-2内部师资课程信息表
序号 | 课程类别 | 课程名称 | 设计课时 | 单位 | 师资信息 | ||||||
姓名 | 岗位 | 职务 | 出生年月 | 已讲授次数 | 讲师类别 | 资格等级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对于内部资源信息的收集,则可以根据自身的内部师资培养及课程开发的管理进行管理。当然,我们在构建信息库时,首先是要基于课程,再由课程往外衍生各项指标。
为什么要这样?因为大家首先考虑的是需要什么学习内容,其次才考虑这个老师怎么样,最后才考虑其他因素。表5-1、表5-2中所列指标还只是一些简单和基本的指标。如果企业信息化程度比较高的话,甚至可以将其他一些指标,如老师的课堂呈现、讲解逻辑与节奏、课件表现、课程内容等都列入。
对于外部资源信息的收集,可以通过日常的合作进行,每合作一家就记录一家。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培训经理不能只记录培训部门合作的机构,业务部门合作过的资源也需要收集记录起来。可能有些业务部门觉得比较麻烦,不太乐意,此时就要动用一下手中的权力了,比如将资源信息的提交与培训费用的报销相挂钩等。
信息是一切管理的基础,没有了信息和数据,管理也就失去了依据。搜集各项信息是培训管理工作中很基础的工作,没有这个基础,那么你的培训就很难体系化或者做到有针对性。
培训资源开发的第二阶段则是体现在标准化。所谓标准化,就是要建立其培训师的资格标准、课程开发的审定标准,然后依照这些标准,开展内训师队伍建设和课程开发工作。那么在此时,我们的资源则是实实在在的课程与师资。同时,我们也开始萃取企业内的知识与经验,形成案例,并为培训服务。
最后一个阶段则是培训资源的信息化。随着第二阶段工作成果的积累,企业内的知识经验得到大量的萃取。此时企业的培训资源实质上是知识资源。这些知识资源以碎片化方式存在,并储存于公司的知识管理系统中,以供随时调用。如果说,在第二阶段公司的知识是以一门一门的课程形式呈现的话,则第三阶段则是以一个又一个知识点的形式存在。这样的碎片化的形式有什么好处呢?它的好处在于培训可以按照需求进行针对性的组合,提升培训的针对性,如图5-1所示。
图5-1资源的不同形态
只有当知识以碎片化存在时,你才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以适应不同的培训需求。当以课程形式存在时,这个颗粒度还有些粗,可能会使你在培训办班时,总有一部分培训对象的培训需求难以被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