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异议解决
这是个长期而反复的过程,反映出经销商对公司、产品的疑虑和不信任,反映出经销商对交易条件的不信任等。
经销商每次提出的异议,都是你再一次展示公司比较优势的机会,抓住它。
针对经销商的异议,还有一个有效的应对方法是:引入几个竞争对手,为其创造一个竞争的环境,永远不要只与一家谈。
(一)公司、质量异议
公司话术,也要通过对公司远景、老板企图心、公司策略,发展规划等鉴定客户信心;产品质量方面则通过材料、证书等向客户举证。
(二)产品不好卖异议
市场机会、产品比较优势等话术;用事前准备的市调和消费者测试,以及试销案例说明消费者对产品的接受度,打消客户顾虑;可以带着客户去样板店在销售旺点的时候去观察来证明。
(三)价格异议:零售价高、毛利低等
(1)告诉客户价格不是问题,利润才是客户最终的利益。
记住公式:毛利额=销售量×毛利率,销量和毛利率是辩证的关系。
品牌力强的产品,中间毛利一定低,价格透明,容易窜货都是普遍现象,用销量高乘以低毛利用得出的总利润额来解释。
品牌力弱的产品,销量虽然低,价格不透明,不用操心窜货,用较高毛利率、乘以市场运作的成功必然性带来的销量预估,以及未来较高增长率,证明利润的客观性。
用消费者调查与测试说明产品接受度、售出不是问题,用公司针对渠道的铺货政策说明产品的铺货率可以实现,用针对消费者的系列活动说明销售拉动也不是问题,以此综合证明产品肯定会成功,赢得消费者;用不同级别样板店的销售数据乘上毛利率来证明利润额吸引力。
还有价格、毛利只是合作利润里的一部分,很多企业可能价格、毛利持平,但会给与较高的返利(坎级返利),此时一定要注意。
(2)品牌力强、产品力强的价格一定高,毛利也较低;品牌力低的、产品力强的可以高,毛利可高可低;品牌力低、产品力低的如果价格也高,毛利也高,那么就是用促销卖货。
·品牌中等,价格高。
经销商李总:“王经理,你们的品牌不算行业前列,远远比不上A品牌,关键是产品价格也不低,比B品牌还高不少啊?”
业务员王经理:“李总,我们的产品价格应该比B高,我们的品牌虽然比不上A品牌,我们的对标不是A品牌,对标的是B品牌,我们比B强多了,您刚才试过,产品比A和B也强。价格才高出××,我们的后续广告、促销投入……我们的产品销量肯定会比B高多了。”
·品牌力比对标品牌力低、价格高。
李总,我们的品牌力是比A品牌弱一些。我们的产品您刚才试过,比它得高出多少,顾客一品尝,选择谁不言而喻。
我们给予您的毛利率高啊,费用投放也高,刚才您看过促销方案,关键是我们一定会投放形式多样的促销,活动折合价下来最低持平,有时低出××%,那绝对有吸引力。再加上××数量场次的试吃,顾客一品尝,您说会选择谁的产品?哪怕有30%的顾客选择,市场量得有……(引入计算利润)慢慢回头客培养起来,毛利率可比A品牌高多了(再次列举样板市场数据)。
(3)很多时候,品牌力一般、产品力一般,选择的对标竞争品牌一定要选择与自己实力相当,不要选错了位,对标选上了实力强劲的大品牌,经销商一定很难相信你能成功。选择当地销量还不错的对等的三四线品牌,证明胜过它们就可以了。
经销商李总:“王经理,你们的品牌比A差,比B也不算好,产品也没什么突出的,很难成功。”
业务王经理:“李总,我们品牌力比起A品牌是弱一些,但比起B品牌却相当,产品不算差,很有特色,您刚才品尝过,比B品牌强一些,B品牌据我所知操作市场非常呆板,给的毛利也低,我们的优势是操作市场的方式比B灵活多了,市场费用高,促销力度较大,给的毛利率大。
“其他行业的很多品牌都是这样,三四线品牌做的有声有色的也很多,关键看运作。您看我们在××市场是这样运作的……每年销量是××万元,利润也达到了××万元,不也很有吸引力吗?您可以打电话问一下这个区域的经销商×总。”
(4)列举其他同样类似品牌成功的例子,这样的例子在市场上很多。
业务王经理:“李总,您看××品牌不也是价格高,和我们类似吗?”
李总:“×品牌是和你们差不多,但是你知道他们是怎么做市场才成功的?”
业务员:“李总,我很感兴趣,他们是怎么运作的?”
李总:……
业务员:“对啊,李总,所以说市场是运作出来的,您看我们是这样运作的……”
(四)合作条款异议
坎级、返利、政策支持等都是重要异议点,这里要强调的是计算每个阶段的合理市场量,计算利润总量,计算公司投入费用量等。
(五)售后异议:滞销、退换货、客诉处理
用样板市场的滞销数据来证明,用滞销政策来解决客户对售后的顾虑。比如滞销产品,几个月内提前提报,核实数量后,公司拿出××%费用、经销商拿出××%费用,在某几个指定的门店集中消化。
退换货、客诉处理,运用相应政策以及其他客户的实际案例来证明。
(六)冷漠解决
诚心、耐心、恒心、贴心,自问自答,将客户可能关心的问题都列出来,并给予解决方案或解释。
(七)其余借口
没钱、资金紧张、市场不好做等,经销商不是没钱,而是怎么让现有的资金赚的更多;市场不好做,正是去找有吸引力的产品的时候到了。
二、客户情况全面调查
评估经销商是否合适,并不是仅仅一味选择大经销商。很多大经销商对于一些市场量低、品牌力低的厂家不会重视。因此,要根据公司进入市场的中前期目标和品牌、产品力、细分市场的重要程度和占有率,选择对公司重视的经销商。
选择经销商还要考察其合作真实意愿、经商的理念,比如运作市场,还是靠渠道大范围窜货;是主动开发,还是坐在门店上等客户上门等是否与公司符合。
也要考察经销商的企业管理理念、管理方式、正规化水平、团队建设等,决定经销商的未来发展空间。
用于公司内部资信、实力等的评估之用,客户调查贯穿全过程,在开发之前、开发过程中、开发后的专项评估。
(一)资金实力
不要注册资金之类的,需要对方流动资金、资产等的数据。如果没有,可以参考一下其他大品牌给予经销商的授信、政策,尤其是在进货的时候,去了解一下他手中的几个主要品牌的月订货量等推算。
了解经销商做的品牌,如果都是小品牌,资金基本不会富裕,不过结合自己的销售目标推算一下用于自己的资金是否富裕(中小品牌的经销商未必一定是大经销商)。
可以通过走访他所做的主要下线客户,了解出货量,了解其结款信誉,尤其是超市,了解他做了几个超市,问问导购,他的主要产品在超市里月销量多少,基本可以推算出他压了多少款。
与经销商闲聊超市压款的事,看看经销商的反应,推算他的资金情况。
查看一下月初和月末库存,推算资金等。
(二)店面、仓储物流
店面的位置、大小、装饰、布局等;仓库的位置、大小、布局和管理科学程度等,比如离地离墙距离、先进先出、堆放等;车辆的类型及数量(尤其是用于细化区域管理的车辆)等,都反映了客户的企图心和实力以及管理水平。
(三)产品线
了解其经销的品牌及产品线,通过其经销的品牌和分销的区域来判断其实力。
(四)覆盖面及其开拓能力
经销商覆盖的渠道类型、点数铺货、陈列可以自己走访结合跟经销商车实地调查,判断其渠道实力和开拓能力。
(五)价格控制
走访其下线客户,了解其对价盘的掌控程度、了解其在终端的价格控制情况。
(六)管理能力
询问经销商接受新产品后的运作方式来了解其运作理念;询问经销商对其他区域窜货的解决方法;了解经销商的人员管理,参加经销商会议,通过与经销商团队走访来沟通了解对公司的忠诚度、问题点等分析经销商管理理念、方式,仓库管理、订单管理、物流管理。
(七)企图心
通过交流了解经销商对自己业务的规划发展方向。
(八)合作品牌销售情况
了解合作品牌的销量、进货、铺货、促销等,判断经销商水平和关注点。
(九)对本品的喜爱程度
通过沟通了解经销商对本品的投入程度,还是一味要求公司投入。
(十)口碑
下线同行的评价、竞争品牌同业的评价。
(十一)查验与客户的客情,了解其对客户的维护水平
(十二)看门店早上开门后和晚上关门前的两个小时的状况,判断出货情况
三、沟通每次确认,反复进行
每次与经销商的沟通,已经达成共识的,在笔记本上或洽谈备忘录上做确认;未达成有异议的,同样做确认,以备下次予以解答。这样既显得专业,也让洽谈过程条理清晰,不反复纠结。
与经销商的沟通是个较长时间内反复进行的过程,不要指望一次就谈成,还是那句话,经销商能否开发成功,取决于是否相信你的产品能否在市场上售卖成功、毛利率、对市场的科学运作、区域保护、厂家信誉等,以及厂家对经销商实力和信誉、运作管理水平的判断,都是在这几项关键点上的反复验证,因此上述信息的使用在不同阶段可能都涉及。
四、合作意向达成
转公司经销商资信调查、筛选流程。
邀请到公司总部考察、参加订货会、邀请领导参与最后谈判等,都是不错的一锤定音关键手段。
五、最终达成合作
尽快签约、给予打款一定激励政策、追踪发货、启动铺货和终端推广,慢慢成互信任成为长期合作伙伴。
六、3个月考察期
考察期很关键,考察期是对经销商的资质、运作理念、运作方式、运作能力的深入了解,考察期需要考察:
前期材料的准确性,打款及时度、销量、铺货进展、促销推广执行和配合度、费用投放程度、费用核销准确度等都在考察范围。
出具详细考察报告。
考查合格,开展正式合作;考察期不合格,终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