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佳集团是一家在河南某地级市发源的区域性企业,以一次性卫生护理用品为主业,主要生产卫生巾、卫生护垫、乳垫、婴幼儿纸尿裤、成人护理用品及高级生活用纸等多系列产品。自1994年成立,在河南市场精耕了十几年,成为当地数得上的区域品牌,销售额一度突破了2亿元。
从2008年开始,管理层认为单做河南市场已经不足以稳步发展了,为了在未来的竞争格局中占据一席之地,如佳集团需要从本土跨省冲关,推向全国市场。
集团高管讨论的焦点就出现了:是集中兵力先在一个省试点运营,还是分散资源去各省找市场机会?常务副总林田认为先集中兵力在一个省试点运营,林总是2009年夏总从大企业里挖角过来的,夏总认可他的建议,于是拍板决定:将上海作为核心市场,集中资源进行开发,并最终以点带面进入全国市场。
2010年年底,如佳集团确立了它的全国市场战略布局,将公司总部由河南搬至全国经济最发达城市——上海,成立上海如佳集团。如佳集团发起了高调但不张扬的跨省冲关行动。
2012年2月,夏总面对最新的财务报表。心情极其郁闷:2010年增加有限的销售数据,2011年开发新市场所增加的管理成本,销量已经连续两年停滞不前。
夏总的困惑:是我们目前的执行方法不对,还是刚开始的选择就是错误的?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弄清。如果是方法问题,我想营销部门的同事有必要集合一下部门一线人员的意见,拟个符合上海市场的推广模式;如果是战略问题,那么集团整个战略规划有必要重新调整。
如佳集团的问题是什么?如果你是夏总,你会如何抉择?
如佳集团的状况在中国企业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用战略的语言说,是二次创业碰到了瓶颈,用战术的语言说,是区域品牌外埠市场复制不成功,但正如夏总已经隐约感觉到的:企业面临的不是简单的战术问题。
换位到夏总的角色上,可以体察到他心绪的脉络:2008年提出进军大上海时必然豪情满怀,投资建厂不说,抽调了精兵强将打上海市场。两年过去了,上海市场的销量没有上去,销售成本却在大幅增加,再这样消耗下去,河南市场赚的利润,都要被上海市场的亏损吞噬。
真正的问题是什么呢?我们将如佳集团放到其16年的企业创业史(1994—2010年)与所在的卫生巾产业格局里考察,从以下三个视角洞察如佳集团的真正问题所在。
问题1:如佳集团究竟是一家怎样的企业?
如佳集团最高峰仅2亿元的销售额,在中国卫生巾411亿元的产业规模(2010年)里是非常典型的区域小品牌(前20位最低门槛是2.5亿元),卫生巾市场年平均增长率约为8%,如佳集团似乎是实现最高2亿元后(或许是决定进军上海之前的2007年),销量增长即告停止。要知道,如果一家企业的销售增长速度低于行业平均增幅,那实际上就是在倒退,何况与自己的销售最高峰比都在下滑。也就是说从行业角度考量,如佳集团实际上是一个早熟的侏儒型企业。
问题2:如佳集团的外部扩张战略是否正确?
如佳集团在2008年才想起要进行外埠扩张,而且选择了中国最具品牌消费倾向的上海作为目标市场,同时,如佳集团在上海市场的操作过程是先郊县后城区、由外向内渗透的策略,这个策略与当初如佳集团的外埠扩张战略的目的——通过产地效应来提升品牌影响力,然后集中资源开发上海市场,将其作为试点区域,如果成功,则可以向全国市场辐射——也是矛盾的:如果是为了获得产地背书效应,就应该像糖果行业里的金丝猴一样,取上海之地利,向全国扩散,而不是集中资源开发上海市场。
此外,集中资源在上海市场打造样板市场,是选择了一个品牌最不能借势产地背书的市场——上海消费是全国出了名的“崇洋保守”(即喜欢跨国品牌,钟情本土老品牌),如佳集团选择上海做样板市场,岂不是挑了最硬的骨头啃?
问题3:如佳集团操作上海市场的手段为什么不灵了?
如佳集团在河南的成功是市场下沉、渠道精耕和持久努力的结果,相信如佳集团在河南市场实现了全渠道(从本地KA、超市到杂货店)的覆盖,如佳集团在河南市场销量的稳定,实际上是有品牌支撑的。
选择上海郊县作为主攻市场,看似也是与河南市场起家时一样,以三级、四级市场做发力点,但忽视了如佳集团在河南市场做了16年品牌这个似乎很虚“软支撑”,仅靠在三级、四级市场、传统终端的操作,而没有高端势能(KA卖场+软硬广告)的支撑,即使靠老业务的勤奋铺货,也不能解决产品的动销问题,必然陷入市场僵局之中。
上述三个问题的解析说明,如佳集团面对的不是企业问题(这类战术上的问题任何企业任何时候都存在),而是由于战略与执行都出现了偏差及错位,滑向了问题企业。
如佳集团现在处于分岔口:它或者继续在无底洞市场消耗资源,或者尽快摆脱僵局,在变成死局之前抽身而出,在提出建议之前,我们简要阐述一下在卫生巾行业立足的基本战略。
卫生巾是个什么行业?是否是一个成熟的、缺乏新增长点和巨头垄断的低附加值行业?
答案是否定的。中国卫生巾行业面对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每年3.6亿人群、潜在需求规模达650亿片、没有淡旺季的永远朝阳产业。
当前跨国品牌虽然占据了TOP5品牌约60%的市场份额(以销售额计),前20位市场份额之和约90%,剩下的10%即40~60亿元的市场空间,由全国近2000家(一说1000多家)大小卫生巾企业争夺。
看似行业集中度很高,其实不然。与啤酒行业相比,卫生巾产业的集中度并不高,主要是卫生巾大品牌并不像啤酒企业那样,采取异地并购或设厂的方式进行扩张,啤酒过去10年的并购,使中国啤酒企业从1500下降到500家,啤酒行业集中度的杀伤力比卫生巾显然大得多,这就是卫生巾行业近2000家中小企业并不会快速消失的原因。
上述这个产业局面对如佳这样的企业来说意味着什么?
如佳集团没有进入TOP20,算不得全国或区域品牌;如佳集团真实的销区实际上只有河南一省,2008—2010年的异地扩张战略又出现错位,在这样的局势下,再谈全国市场战略,未免有点浪漫——如佳集团已经失去了多次晋级区域或全国品牌的机会。
未来的战略需要从以下三个层面考量、决策及执行:
第一个层面,公司经营战略调整,实现正向现金流。
如佳集团必须回到起家的成功之道——聚焦省区市场,以一级、二级市场的品牌影响,支持三级、四级市场渠道精耕的基本经营战略,这才是聚焦资源,即选择与河南市场消费特点较为接近的河北、湖南、湖北和安徽等河南周边省份,打造新如佳的销区市场,建立区域品牌地位。
在此战略下,上海已经建立的营销总部、生产基地及产地背书,均应保留,但应减少上海的生产量,将生产基地放回河南平顶山,减少人员及生产成本。上海基地可以转变为物流仓库,或者视情况将部分物流仓库出租,不使资产闲置,获取现金。
第二个层面,产品创新,品牌活化。
卫生巾行业的中小企业,往往被强势品牌“催眠”进入巨大的思维误区:即在向大品牌学习的标杆思维下,竞争手段完全同质化,这正是大品牌希望看到的事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孙子兵法》),即小企业向行业标杆学习(很多时候是挖来行业领先企业的职业经理人),看似实现了规范化,实际上却是跳入自己挖的坑:广告策略、TVC制作、媒体策略、产品研发、价格涨落和促销手段全面同质化,短期似有效果,长期来看都是毒药,必然容易被领先者剿杀。
如佳集团这样的早熟甚至已经跌入“壕沟”的品牌,必须树立与领先者不一样的“逆向思维”,才能实现“错位竞争”,即用概念化产品对抗大品牌的大品类、以创新产品冲击波对抗大品牌的形象力、以销售人员的勤奋真诚对抗大品牌的正规流程等。
具体来说是走“借产品不断创新的品牌打造”路线。卫生巾是一种体验性消费产品,女性14~49岁人群具有无穷无尽消费细分的空间,可以通过聚类分析、新材料(包括添加物)和消费者心理分析等进行大量的“概念化产品”的创新,更好地让如佳产品被目标市场的消费者接受——啤酒营销里的“口味本地化”诉求策略,可以被应用到卫生巾区域品牌的打造之中。
重要的是,如佳集团必须不断制造产品“热点”,尤其是与实际销售区域内消费者沟通的特殊产品,如化妆品里佰草集的植物概念、牙膏里高露洁的防止蛀牙概念等,这类产品往往是大品牌鞭长莫及的,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产品战略。
从宣传角度看,可以宣称植物化妆、防止蛀牙等是一个新品类,但企业要明白,本质上这些不过是一个产品的USP(独特销售主张),产品必须有“创意”并“占住”这个USP,比空洞地宣称代表或开创某个“新品类”更务实。
第三个层面,销售推广、聚焦突破。
如佳集团选择了二线省区的三级、四级市场做主战场后,竞争对手就是当地的小品牌,也就是说,那些主要依靠低价格、粗制滥造的小微企业。如佳集团要做出一线品牌的阵势及声势,集中广告、人员等资源,对三级、四级县镇实施强攻,全面霸占当地分销商、零售终端和消费者的心智。
对于各地级市及其三级、四级市场,要采取背水一战、全面轰炸的销售策略,以创新产品与成熟产品的组合,消费者促销、终端促销和分销商促销联动,以闪电战手段快速建立品牌影响力。同时,将上述三级、四级市场的市场操作模式及时总结,进行复制。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营销费用的使用方向与效益。如佳集团在卫生巾行业,是一家实现了初级规模化的企业,年度营销费用也只有5000万元(按25%的最低标准测算)左右,如何花好这笔钱是需要战略考量的事情。这笔钱,与行业TOP20的年度营销费用比起来,是杯水车薪,但对如佳集团来说,可以说是救命强身的血汗钱。
总体来说,如佳集团需要按照以下优先顺序,规划这笔营销费用:第一是与提升一线执行力有关的费用,如销售人员激励奖金、销售竞赛、销售会议和培训等;第二是与新产品研发推广有关的费用,含新品策划、广告创意、包装设计和助销物料等;第三是促进与三级、四级市场渠道分销商关系的费用;第四是大型零售终端消费者促销费用。
总之,如佳集团这类的企业必须有凤凰涅槃的勇气,改变“侏儒企业”的战略僵局,开阔视野、解放思想、回归早期创业激情,才能在卫生巾这样一个永远的朝阳产业里,确立自己的市场及行业地位。